八、经济调整完成和十年建设成就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以后,虽然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左”的错误重新发展起来,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注意力仍然放在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指导下,经过各级干部和全国人民的努力,1963 年夏,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全面好转。这年 9 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的经济形势,

认为农业生产还没有恢复到 1957 年的水平;工业结构不平衡、产品质量差、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尚未很好解决,企业在经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国民经济在调整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巩固、充实和提高。会议确定, 从 1963 年起,再用 3 年的时间,继续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作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三个五年计划之间的过渡阶段,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从 1961—1965 年,经过 5 年调整,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比较协调了,工业内部的关系也比较协调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趋于正常,工业支援农业的能力加强了,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大部分已经填平补齐,成龙配套, 设备损坏和失修的情况已经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高,经济效益也有所好转。在此基础上,工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 1963—

1965 年的 3 年中,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5.7%,其中,农业总产值年

均增长 11%,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17.9%。 1965 年同 1957 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 59.9%,其中农业产值增长 9.9%,工业产值增长 98%。工业主要产品中,钢增长 1.3 倍,达到 1223 万吨;原煤增长 77%,达到 2.32 亿吨;

原油增长 6.75 倍,达到 1131 万吨;发电量增长了 2.5 倍,达到 676 亿度。

主要农业产品中,棉花达到 4195 万担,增长 27.9%;粮食达到 3891 亿斤,

接近 1957 年 3901 亿斤的水平。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全面恢复和提高,市场供应显著改善,财政收支达到平衡,并还清了对苏联的全部债款。全国物价稳定,市场繁荣,人民生活逐步提高。1965 年,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达到 125

元,比 1957 年的 102 元提高 23 元。但粮食、棉布、食油、猪肉等一些农产

品的人均消费量仍低于 1957 年。以上情况说明,我国的经济形势已经根本好转,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全面完成。

在此期间,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1957 年到 1965 年, 用于工业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总共 1100 亿元,建成大中型项目 1198 个,新

增固定资产 766 亿元。以 1966 年同 1956 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 3 倍。10 年中,新建扩建了冶金、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轻纺等一大批重要企业。大庆油田以及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的先后开发,结束了我国“贫油国”的历史,于 1965 年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50 年代末,我国开始兴建石油化学工业,到 60 年代中,相继建成兰州化学工业公司、上海高桥化工厂和四川泸州天然气化工厂等一批石油化工基地。从此, 我国能够大量生产乙烯、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以及各种化学肥料等新兴产品。与此同时,另一种新兴工业电子工业也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1956

—1965 年,先后建成电子工程 66 项,完成电子产品定型项目 762 项,已能生产各种雷达、无线电通讯和广播电视发射等设备以及电子计算机、电话交换机、收音机、电视机等许多重要的电子产品。工业的心脏——机械工业也有很大发展,分别组成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等十几个基本行业,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机械制造体系,能够独立设计制造一部分现代化大型精密设备。1964 年,我国主要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已达 90%以上。

交通运输得到迅速发展,新增铁路通车里程 7825 公里。鹰厦、包兰、兰青、兰新、川黔、桂黔等线都已建成通车。成昆、贵昆、湘黔、湘桂、京原、襄渝等线也在加紧修建,有的接近完工。全国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除铁路外,公路、水运、航空、邮电等线路也有相当快的发展,设施也大为改善。

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地展开,兴修了大量农田水利设施, 建造大型水库 290 多个,黄河、淮河、海河、长江等几大水系的抗洪能力大

大提高,灌溉面积扩大了 660 多万公顷。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了 6 倍

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了 70 倍。此外,在植树造林、改良土壤、控制水土流失、推广优良品种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工作,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技术装备程度也有了提高。

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巨大发展。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由 800 多个增加到 1700 多个,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

达到 12 万人。1957—1963 年,全国科学技术人员由 120 多万人增加到 230 多万人,增长了近一倍。1956 年制定的 12 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的许多具体要求已经提前实现,现代尖端学科如原子能和生命科学的研究,取得了显

著成果。1964 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同年,首次核爆炸试验成功,集中地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达到的新水平。

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取得很大成就,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957

—1965 年,高等学校毕业生共 125 万多人,中专学校毕业生共 207 万人,分

别比 1949—1956 年增长 3.4 倍和 2.3 倍。教师队伍也由 224 万多人发展到

460 多万人。各级党校、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也培训了大批干部。在此期间培养成长起来的大量干部和各方面人材,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当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的时候,在 1964 年底到 1965 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宣布:我国国民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66 年将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全国人民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但是,这个宏伟的任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而没有能够按计划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