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学技求

④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① 《译书汇编》第 9 期,1902 年 12 月。

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明清以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却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到了近代,当西方先进国家陆续建立起近代科学技术门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之时,中国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在后面。

在鸦片战争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使大清帝国饱尝战败之屈辱。科学技术之重要性在血与火的教训中得到升华,落后所造成的苦痛终于使有识之士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喊,要求学习、效法西方列强之先进科学技术。以此为起点,中国人民开始了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新攀登。

19 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的是翻译介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基本知识,使西方科学技术的主要门类及其主要内容,相继传入中国。如在著名科学家李善兰等的积极倡导与参与下,陆续翻译出版了《几何原本》、《代数学》、《代微积拾级》等西方数学研究的新成果。其它如西方近代物理、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医学等基础学科的主要论著, 也都有译著出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也很快被介绍到中国来。如 x 射线是德国科学家伦琴于 1895 年发现的, 3 年之后,在美国人赫士与我国科学家朱葆琛、周文源合译的《光学揭要》一书中,即对其发现经过、特征等作了简要介绍;1 年后,上海江南制造局译书馆又专门刊印了英国人傅兰雅与我国学者王季烈合作编译的专门论述 x 射线的论著《通物电光》,对 x 射线的有关情况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这些说明,尽管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很落后,但我国的科学技术人员对于世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还是有一定了解,并能很快理解、吸收过来。

应该说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它不仅需要译者本人对所译论著的内容有相当的了解,而且为使人们能够准确地理解,还必须使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概念准确地对应起来。在后一方面,中国学者在广泛的译书活动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许多西方近代数学原著中的名词与术语,在我国数学大师手中得到了精确的转译,他们创造性地构造了许多意义极为贴切的汉语数学名词和术语,如代数、微分、积分、函数,等等。这些名词和术语,不仅在国内沿用至今,而且流传到日本等国,从而为西方近代数学研究成果在东方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成果被大规模地翻译介绍到国内,这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范畴,同时也开阔了我国学者的科学研究视野。近代著名数学家李善兰就是在融会贯通旧学新知的基础上,撰写出《考数根法》等一系列数学研究专著,不仅证明了法国数学家费马于 1640 年提出的、长期困扰国际数学界的著名“费马猜想”,而且还提出了闻名于当时国际数学界的“李善兰恒等式”,独树一帜,为世界同行所重视。

在大规模翻译出版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论著的过程中,形成了几个著名的翻译出版机构,如鸦片战争后不久创办于上海的墨海书馆,1868 年开设的江南制造局译书馆,以及京师同文馆、上海广学会等。这些机构所翻译出版的许多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论著,对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曾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江南制造局译书馆,在不到 30 年的时间,即翻译出版了

126 种各类近代科学技术著作,对近代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及工程技术在中国

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以此为起点,到 19 世纪末,各类以传播近代科学技术为主的学校已相当多,讲授内容几乎已包括近代科学技术的各主要门类, 其中较著名的有:福州船政局所设马尾船政学堂、上海格致书院、福州电气学塾、上海电报学堂、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天津中西学堂,等等。这些学堂、书院所讲授的内容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书院,而主要为近代科学的基础学科及工程技术,如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地理以及机械制造、冶金、医学、电气、电信、采矿、土木工程等,其教学形式亦大有改变。另外,还创办了专门刊物,如《格致汇编》、《农学报》等。对于科学知识的普及,都起了重要作用。

在学习、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近代第一批科学技术人才逐步成长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其中较著名的有徐寿(1818—1884)、华衡芳(1833—1902)、詹天佑(1861—1919)和李善兰等。他们分别在化学、工程技术、数学等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就。如华衡芳在 1887 年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并在以后与徐寿一起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机推动的汽船。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在京张铁路及天津至沈阳铁路工程中, 以其突出的智慧与熟练的技艺,获得优异的成就。在洋务派创办的企业里, 开始是聘请洋人设计、管理,仿制西方的船炮机械,以后是中国科技人员利用西方的科技成果,自己设计和管理,自己制造和生产,从而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进入 20 世纪,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内容,除了继续引进吸收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外,并在前期翻译介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近代科学技术各基础学科,并在各级学校系统内开设相关科目,使近代科学技术得以形成系统、普及性的传播网络。同时,这时开始出现中国人自办的传播、介绍近代科学技术的刊物以及科学技术团体。

翻译仍然是介绍、引进近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手段。但不同以往的是,这时的中国学者已不再仅限于简单地转译西方有关近代科学技术的论著了,开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编译。如日本学者所著《物理学》一书,是近代物理学重要著作之一,其内容几乎涵括近代物理学的各主要领域。以前国内曾有过日本人翻译的中译本,但语句不通顺,许多地方难以理解,且有讹误。我国学者王季烈以其系统、渊博的物理学知识,对其进行重译,不仅语言简明练达,易于理解,且对其内容作了一些调整,订正了讹误,使其成为一本真正全面系统的近代物理学著作。参考国外有关论著,编写近代科学技术各学科的教科书以及普及性读物,在这时也开始出现。如我国著名地理学专家张相文,在参考国外有关地学论著的基础上,陆续撰写了《初等地理教科书》、

《地文学》以及《中华本国地理教科书》等,开创了我国教育界自编地理学及地质学教科书的先河。

近代科学技术的各学科成为各级学校尤其是大学的必修课目,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大事,它不仅反映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已走上正规化和系统化的轨道,亦标志着近代科学技术之各学科在我国已经形成。如京师大学堂根据“癸卯学制”拟设的 8 个学院中,包括医学、格致、

农科、工科 4 院,而格致学院(当时称“科”)所拟设的 6 个系(当时称“门”)

分别为算学、物理、化学、动植物、星学、地质学。可见到 20 世纪初年,近代科学技术各门类,在我国已基本建立起来。

20 世纪初年,中国的实用工程技术也有较大进步,西方先进国家有关工

程技术的一些新成果陆续被引入中国,并在某些厂矿企业中得到应用。内燃机是继蒸汽机之后世界技术发展中的又一里程碑,1910 年,在内燃机发明后不久,我国即仿制生产出 25 匹马力的内燃机,从而能够紧随世界技术发展的步伐向前进。无线电报是意大利人马可尼于 1896 年发明的,1905 年,我国即在天津设立了无线电报学堂,讲授有关无线电报的制造、特性及使用等问题,同时通过该校意大利籍教习向意大利购买了马可尼式无线电报机,分别安装于军舰与陆地,从而开始了我国最早的无线电通讯联系事业;以后又陆续在广州、上海、南京等地建立起无线电台。

20 世纪初年,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专门刊物也相继出

版。其中最早的是 1900 年由杜亚泉创办的《亚泉杂志》。这是一份综合性自然科学杂志,内容包括数理化农工诸学科。它最早将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律介绍到国内,最早介绍了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的经过及该元素的特性,等等。还有 1903 年创办的《科学世界》、《教育世界》等,都介绍了各种科学知识,并且将科学普及与启蒙相联系,启发国民觉醒,改变“格路矿于风水,掷金帛于鬼神”的蒙昧状态。

总起来说,20 世纪初年的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还远远落在世界先进水平之后,而且基本上处于引进与吸收的状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突出成绩表明,中国人民的智慧不低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先进的民族。只要落后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有所变革,提倡民主和科学,使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能充分地发挥出来,那么,中国人民将很快会赶上或超过国际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