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是我国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特殊发展规律探索的重要成果,也是 10 年来理论上的一项重大建树。

由于对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认识不清楚,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多次曲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一方面认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可以促进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急于求成,搞“大跃进”,或以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越纯越好,搞“穷过渡”;一方面又以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将长期存在着,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或者只适合于某种特殊历史条件的东西,被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东西,被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从而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说明,清醒地认识基本国情,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对我国的改革和建设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经过 30 多年的艰苦探索,我国领导人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初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1981 年 6 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认为我国的社会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1986 年 9 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又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观点,认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说明,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逐步深化了。

1987 年 10 月 25 日至 11 月 1 日,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修正了党章的部分条文,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赵紫阳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赵紫阳在大会上作的《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 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根据。报告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经过 30 多年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我国当前的情况是:一方面,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这种状况说明, 我们今天仍然远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总起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报告指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应当确立以下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第一,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第二,必须坚持全面改革;第三,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第四,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五,必须以安定团结为前提,努力建设民主政治;第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表明已经清楚地认识了中国的国情,基本上了解了中国社会的特殊发展规律,较好地解决了为什么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的问题,从而使我国的改革和建设有了明确的指导方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成的,可是实践发展的结果,完全不同于原来的设想,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落后的国家建立的,尤其是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更为落后。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就从理论上解决了在落后国家为什么可以建设社会

主义和怎样建设的问题。因而,它对于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中共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提了出来。会议指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上,存在着一些重大缺陷,主要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封建主义影响远未肃清。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根据这个方针,中共十三大以后,国家对政治体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988 年 3 月 25 日至 4 月 13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修改了宪法的部分条款。会议选举杨尚昆为国家主席,万里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邓小平为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李鹏为国务院总理。同时召开的第七届全国政协会议, 选举李先念为政协主席。

从 1987 年 11 月至 1988 年 1 月,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也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调整了领导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