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国共产党成立

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即着手筹建中国共产党。1920 年 2 月,因北洋政府迫害,陈独秀离京前往上海。李大钊护送其到天津途中, 两人交换了建立共产党的意见,相约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进行建党活动。

李大钊返京后,与邓中夏、高君宇等经过多次酝酿讨论,在 3 月先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参加者还有何孟雄、朱务善、罗章龙和张国焘等。研究会团结了许多进步青年,一边学习马克思主义,一边从事政治和社会活动,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恰在这时,苏联红军越过乌拉尔山东进,粉碎了盘踞西伯利亚地区的高尔察克匪帮,打通了中苏联系。前一年发表的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与日本、中国和以前各协约国所缔结的一切秘密条约”① ——传到中国,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同时,中国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也引起了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注意,派魏金斯基一行来到中国,与中国革命者建立联系。李大钊等北京革命者热烈欢迎魏金斯基,双方举行多次座谈会。魏金斯

基详细介绍了苏俄十月革命后的情况及内外政策,使中国人民特别是先进分子,加深了对苏俄革命的了解,更坚定了走十月革命道路的决心,并以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加速建党工作。之后,魏金斯基一行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商建党大计。

陈独秀到上海后,集中精力研究劳工问题,着手提高工人阶级觉悟。他亲自到工人中去,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提出了“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的新观点,指出:“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①他与魏金斯基交换意见后,认为组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当务之急,而且建党条件已经具备, 遂决定立即开展建党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1920 年 5 月 1 日,上海、北京、广州等各地举行了隆重纪念劳动节的活动,并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趋向。《新青年》、《星期评论》、《新社会》、《晨报》和《北京大学学生周刊》等, 都出了《劳动节纪念专号》。《新青年》的纪念专号篇幅比平时增加一倍多, 除纪念文章外,还有多篇关于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上海陈独秀领导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组织的活动规模较大。他们联合中华工业协会、中华全国工界协进会等 7 个团体召开“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发表了《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国劳农政府的通告》。北京李大钊、何孟雄、邓中夏等进行的活动更为多样,不仅有纪念集会,还到街上和长辛店工人中散发传单,讲演和游行示威。从此,这些知识分子通过办平民夜校、工会等形式,

① 《五四运动文选》,第 360 页,三联书店 1959 年版。

① 《劳动底觉悟》,《新青年》第 7 卷第 6 号。

建立了与工人群众经常的联系。

与此同时,魏金斯基和陈独秀以新青年社为中心,多次召集上海信仰社会主义的社团代表,举行座谈会,探讨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问题,最后,一部分人取得一个共识:要根本改革社会制度,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有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必要。于是,在 7、8 月份,他们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最初的成员有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施存统、俞秀松、陈望道、赵世炎、李达、周佛海、沈雁冰等十几人。陈独秀为书记。之后,有些人去了欧洲、日本和武汉等地,成了各地党组织的发起人。

上海共产党发起后,积极指导全国各地建立共产党的工作。他们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从思想上为全国建党作准备。为此,《新青年》从 1920 年 9

月 1 日起,成为党的公开理论刊物,重点刊登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组织了对胡适和张东荪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及无政府主义的论战;还开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俄国革命的历史、苏俄劳农政府的现状,以及俄国革命的领袖人物的情况。新青年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批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如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资本论入门》、《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等。11 月,上海发起组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

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为此,要通过革命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个宣言没有向外发表,不过以此为收纳党员之标准。它表明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坚持正确的共产主义原则。

此外,上海发起组还创办了党内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开办类似党校性质的“外国语学社”,培养干部;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将团章发到全国,指导各地建团工作;建立了“华俄通讯社”,向共产国际和苏联报导中国革命消息,并取得帮助。

自然,上海发起组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开展工人运动。为此,在 8 月 15 日创办了《劳动界》周刊,专门向工人进行通俗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又帮助工人群众摆脱各式各样的黄色工会的影响,建立了真正的工人团体上海机器工会、印刷工会、纺织工会等。1921 年 1 月,发起组又成立了职工运动委员会,专门组织与领导工人运动,并组织了这年隆重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

在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的直接推动或影响下,北京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刘仁静等 13 人;长沙毛泽东、何叔衡等一批原新民学会的成员;武汉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包惠僧等十余人;济南王尽美、邓恩铭等人;广州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等人;东京施存统、周佛海等人;巴黎张申府、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先后成立了各地的共产党小组。从而为建立全国性的共产党组织,奠定了基础。

1921 年 6 月,列宁为首的共产国际,又派马林来华考察中国革命状况, 推动共产党的建立。当时,陈独秀因在广东工作,李达任上海党组织的代理书记。马林与李达、李汉俊联系后,了解了 1 年来中国各地的建党情况,认为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提出了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李达、李汉俊就分别写信给各地组织,通知他们各派两名代表来上海。

  1.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包惠僧、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共 13 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可尔斯基出席了会议。会议进

行到 30 日,因为法国巡捕侵扰,31 日的会议改在嘉兴南湖的船上进行。大会起草并通过了《成立宣言》、《纲领》和《决议》。《宣言》论述

了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的,分析了国际阶级斗争的状况。《纲领》规定, 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私有制”等。还规定了党的组织原则和与其他政党的关系。

《决议》规定了党在当前实际工作的任务以工人运动为中心,要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成立产业或工厂工会,把工人组织起来,并派出党员参加工会工作。

大会最后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

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在此前后,同党的上海发起组没有联系的一批先进分子,如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等人、湖北的恽代英等人、四川的吴玉章等人,也在独立地酝酿建党。当得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后,都自动取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说明,建立工人阶级政党来领导中国人民的斗争,已经成为中国最觉悟的革命者的共同要求, 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产生过程看,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它一开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注意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没有受到机会主义、修正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无产阶级政党的纯洁性;(二) 党一建立就立即投身工人运动和革命活动,实干苦干,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三)党一成立就自觉地与共产国际和世界革命联系在一起,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四)党一开始就是一个全国性组织,在全国共产主义者中具有崇高的权威;保持党的统一,反对任何分裂活动,就成为党的优良传统。

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点,它将保证今后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也有弱点,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传入到建党时间较短,因此党的理论准备不足。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启蒙运动到无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先进国家(如英、法)经历了几百年,在不够先进的俄国,也经过了八九十年,但在落后的中国仅 20 年;若从新启蒙运动开始,只有五六年;而从马克思主义正式传播开始,则更短,只有一两年。建党后,又忙于实际革命活动,理论补课也没有跟上。另一方面,党的建造者们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也不甚了了。因此,他们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作统一的理解。这表明,在正确的方向确定以后,寻找通向革命胜利的具体道路,还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作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1921 年 9 月,陈独秀辞去广东政府教育长的工作,回到上海主持党的中央局。11 月,中央局向各地发出《通告》,就 1 年内党的宣传、组织工作和工人运动,作出具体安排和要求。

“一大”通过的《决议》和后来下达的《通告》,第一次提出和制订了全国性的工作计划,开始实施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从此,中国才有了真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