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资产阶级立宪运动

一、宪政团体的出现

清政府对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十分恐惧,觉得再不进行政治上的改良, 只会助长革命势力的增长,从而加剧统治的危机。从 1903 年起,追随康梁的改良派就顺时应势,把立宪作为政治目标,在国内外同时发起攻势,广为宣传,要求朝廷实施宪政。鉴于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为了维护已经动摇的中央统治地位,对付日益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于 1905 年 12 月 2 日诏命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等五大臣出使东西洋各国考察宪政,这一事件揭开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序幕。

1906 年 9 月 1 日,在经过朝廷内部激烈辩争之后,清廷颁布上谕,宣布“仿行宪政”。规定首先要改革官制、厘订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以及普及宪政教育等。等这些预备立宪基础完善后,再根据各国成法以及中国进步的迟速,“妥议立宪实行之期”。①

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使立宪派欣喜若狂,因为这道上谕为立宪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梁启超写给康有为的信就说:“我国之宜发生政党久矣。前此未有其机,及预备立宪之诏下,其机乃大动。”②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改良派一直宣传和要求立宪,此时则更积极为实施宪政作准备。宪政团体纷纷成立,全国竟达 70 多个,并出版报刊,进行宣传鼓动。其中影

响较大的有:预备立宪公会,成立于 1906 年 12 月 16 日,会址设在上海,它是江浙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政治团体,并得到某些督抚的支持或资助,郑孝胥为会长,张謇、汤寿潜为副会长。

预备立宪公会是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代表,成员中很多人便是从事资本主义经营活动的人。郑孝胥(字苏戡,福建闽侯入)曾入李鸿章、张之洞幕,任驻日总领事,江南制造局督办,并创办制呢厂。张謇,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致力于教育和实业,开办大生纱厂等企业和通州师范学校;以鼓吹立宪而闻名,成为江浙立宪派的巨擘,主张以缓进方式实行立宪。汤寿潜(字蛰仙,浙江山阴人),进士,选庶常,官至两淮盐运史;后倡筹款筑路,并总理筑沪杭路事,力主实业救国。普通成员中像朱福诜、王清穆、周廷弼、许鼎霖等人都是工商业界实力雄厚的资本家。据统计,在 358 位列名

成员中,企业主、公司经理、商会总理及在各种工商企业任职的有 84 人,约占会员总数的 23%,成为会内的主导力量,影响着团体的政治倾向和活动内容,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治团体。值得指出的是,该团体会员中,有 77 人曾经做过知县以上的官职,约占会员总数 21.5%,这反映该团体同统治集团有一定的联系,因而又有浓厚的妥协性。除上述之外,会员中供职于文化、教育、新闻界的人数也不少,使其容易在社会各界产生影响。

预备立宪公会在立宪运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出版机关刊物

《预备立宪公报》及《宪志日刊》和大量书籍,宣传宪政;编纂法律草本; 办讲习所,宣讲宪政学理;参与国会请愿运动等。他们的活动,一直持续到

① 《光绪朝东华录》第 5 册,第 5563 页。

② 《梁启超年谱长编》第 369 页。

1911 年。

政闻社,是由梁启超与蒋智由、徐佛苏等立宪派人士发起组织的一个资产阶级宪政团体,1907 年 10 月 17 日在日本东京成立。该社成立前,康有为曾感奋于朝廷宣布“预备立宪”,将保皇会改为国民宪政会,整顿组织,以图再举。但由于康有为没有提出足以动员会众的新纲领来,梁启超感到不满意,于是决定另组新团体。

政闻社政纲规定:(1)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2)厘订法律, 巩固司法权之独立;(3)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4)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该社宗旨是:(1)确定立宪政治,使国人皆有参与国政之权;(2)对于内政外交,指陈其利害得失,以尽国民对于国家之责任心;

(3)唤起国人政治之热心,及增长政治上之智识与道德。①梁启超在《政闻社宣言书》中还郑重声明:“政闻社所执之方法,常以秩序的行动,为正当的要求。其对于皇室,绝无干犯尊严之心;其对于国家,绝无扰紊治安之举。”

该社采取了如下几种活动方式:(1)编撰杂志日报及适用之书籍。(2) “交通各内地,输入政治上之学识及通告政治上之利弊,又调查其关于政治上一切之事。”(3)建议及警告:关系国家重要之事向政府提出建议和警言。

为争取合法地位,政闻社虚社长、副社长之职,由马良(字相伯,江苏丹徒人)任总务员,徐佛苏、麦孟华为常务员,徐公勉、张嘉森、隆福等 6 人为评议员。1908 年 1 月,政闻社本部迁回上海,便积极投身速开国会的宣传和请愿运动。该社参与发起了国会期成会,派人分头联络政府王公大员及各地立宪团体,广设分支机构,发展会员,最多时达千余人。7 月,以该社全体名义致电宪政编查馆,限期 3 年召开国会。但当时清廷对立宪派发起的

国会请愿运动极为不满,于是便从政闻社开刀,指责 3 年召开国会的主张。

是“倡率生事,殊属谬妄”,①若不严行查禁,“恐将败坏大局。”②于 8 月

13 日下令查禁政闻社。政闻社遂遵命解散。

宪政讲习会,由杨度、熊范舆于 1907 年夏在日本东京成立,又名宪政公会,熊为会长。杨度(字皙子,湖南湘潭人)早年曾一度追随革命,结识梁启超后,便放弃其自由、平等、独立三大主义。清廷预备立宪开始,因曾为出洋五大臣撰各国宪法比较,赏四品京堂。该会以“预备宪政进行之方法, 以期宪政之实行”为宗旨,③主张实行责任政府,设立民选议院为中国由弱变强的转捩之机。

宪政研究会十分注意在国内各地发展会员,加强实力。湖南是宪政研究会最早发展的地区,不久又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分会。“以学会形式充实其宪政之党势,凡足迹所到之处,无不为讲习会势力范围。”④在当时众多的

③ 《政论》第 1 号。

① 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三日《时报》。

② 《光绪朝东华录》第 5 册,第 5967 页。

③ 《东京宪政讲习会意见书》,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四日。

④ 《梁启超年谱长编》第 279 页。

立宪团体中,宪政研究会的主张颇具特色而独树一帜。在国会请愿运动中, 该会也多方奔走联络,不过,当杨度成为官方人物后,立即失去“民间势力” 的色彩,熊范舆离湘,宪政讲习会便衰落了。

当时出版的《时报》、《外交报》、《东方杂志》及《扬子江》等大型报刊,在立宪派改良派人士的参与或影响下,都进行了要求立宪、反对专制的宣传。其他各地的立宪团体,特别是四川、湖北、两广等地的立宪组织也都进行了积极的宣传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