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抗日救亡文艺的发展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提出,抗日救亡文艺很快发展起来。

为推动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 年 12 月,上海文化界两次发表宣言,并组成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在第二次宣言中,号召“著作家们,本着各自的文化领域,用各种方式,激发大众斗争的意识,建立正确的理论指导”; “反对文化统制,反对文化界汉奸”;“全国文化界联合组成救亡的统一阵线,领导民族解放运动”。1936 年 1 月,北平文化界发表宣言,表示赞同上海文化界的主张,呼吁“全国文化界火速起来,促进全国民众的抗敌救亡运动”。在此前后,各地救亡刊物雨后春笋般出现,仅上海一地就达 100 余种,

全国不下千种。邹韬奋在 1935 年 11 月创办的《大众生活》,发行量达 20 万份,成为抗日救亡的重要宣传阵地。

上述形势要求左翼文化工作者实行思想和工作上的转变。上海左联领导人在得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以后,决定解散左联,并把当时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的“国防文学”口号,作为建立文艺界抗日联合战线的口号。接着,文艺界相继提出“国防戏剧”、“国防电影”、“国防诗歌”、“国防音乐”乃至“国防漫画”、“国防木刻”等口号。1936 年春,左联自动解散,“文总”及其所属的各左翼文艺、文化团体亦相继解散。4 月下旬,冯雪峰受中共中央派遣到达上海,向鲁迅转达瓦窑堡会议精神。鲁迅、冯雪峰、胡风一起讨论了文学口号问题。5 月底,胡风发表《人民大

④ 《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同上,第 553—554 页

① 《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之闲天》,《从“西化”到现代化》,第 524 页。

众向文学要求什么?》一文,另外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6 月,周扬发表《关于国防文学》和《现阶段的文学》两文,前者批评了几次撰文反对“国防文学”口号的徐行,后者批评了胡风,并对“国防文学” 作出进一步解释。他说:“国防文学”口号是在“全民族救亡的统一战线正以巨大的规模伸展到一切的领域内去”的形势下提出的,“它要号召一切站在民族战线上的作家,不问他们所属的阶层,他们的思想和流派,都来创造抗敌救国的艺术作品,把文学上反帝反封建的运动集中到抗敌反汉奸的总流”。①胡风和周扬的文章发表后,文艺界开始了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激烈论争。众多的文艺工作者卷入争论之中,鲁迅、茅盾、郭沫若等都著文发表意见。

周扬等左翼文艺领导人为适应文艺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而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他们“左”的宗派主义情绪仍未完全克服,对鲁迅尊重不够,把“国防文学”当作唯一正确的口号。同时,有的“国防文学”的宣传者,出现右倾思想的苗头,忽视了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鲁迅在病中写了三篇文章,表明自己的看法。他明确表示,他将无条件地加入革命政党所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对于两个口号,他认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比“国防文学”意义更明确、深刻,也更有内容,但两个口号可以并存,前者应是“总的口号”,后者为“具体口号”之一。

这场争论到 1936 年 9 月基本停止。它的意义是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宣传,对进一步克服文艺界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起了推动作用。10 月初,由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林语堂等文艺界各方面代表人物 21 人签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全国文学界同人应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救国而联合”,在全国各地涌起“民族解放的文学或爱国文学”。这表明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立。

1935 年后,抗日救亡文艺作品逐渐增多,伴随“国防文学”口号的提出和文艺界抗日联合战线的初步形成,救亡文艺大为兴盛起来。

小说方面,有艾芜的《咆哮的许家屯》(1933 年)、萧红的《生死场》

(1935 年)、萧军的《八月的乡村》(1935 年)等《生死场》通过对东北北部一个村镇生活图景的描述,表现了农民群众在阶级斗争现实中和日本入侵之后的苦苦挣扎与缓慢的觉醒。《八月的乡村》描写了东北一支抗日游击队的成长,歌颂了东北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这两部小说都作为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出版。

剧作方面,“九一八”以后,田汉等就创作了多种宣传抗日的话剧,如

《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战友》、《回春之曲》等。在从 1935 年底形成的国防文艺运动高潮中,国防戏剧尤为活跃。田汉的《阿比西尼亚的母亲》、阳翰笙的《前夜》、尤兢的《夜光杯》、凌鹤的《黑地狱》以及集体创作的

《洋白糖》、《我们的故乡》等先后上演。《打回老家去》、《放下你的鞭子》、《前线》等街头剧,更直接也更强烈地反映了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的要求,收到巨大的宣传鼓动效果。1936 年 11 月,夏衍的国防剧作《赛金花》上演。

电影方面,“一二八”事变不久,上海各影业公司即很快推出一大批反

① 《文学运动史料选》第 3 册,第 312 页。

映十九路军上海抗战的新闻记录片和动画片。此后,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或影响的上海电影界,拍摄了一大批抗日救亡题材的优秀影片。其中有:

《共赴国难》(1932 年)、《民族生存》(1933 年)、《肉搏》(1933 年)、

《逃亡》(1935 年)、《风云儿女》(1935 年)、《狼山喋血记》(1936 年)等。与电影剧作密切相连,一批鼓舞人心的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出来。《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以奔放豪迈的爱国热情,高亢激昂的旋律,唱出了民族危机的深重,呼唤人们筑成新的血肉长城,与日本侵略者顽强搏斗。《桃李劫》中的《毕业歌》,号召青年们勇敢地投入民族斗争的战场:“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这两首歌都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

诗歌方面,革命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于 1935 年发起“国防诗歌运动”, 出版了《国防诗歌丛书》。青年诗人蒲风撰写的《我迎着风狂和雨暴》呼喊道:“我不问被残杀了多少东北同胞,我要问热血的中国男儿还有多少。” “战斗吧,祖国!战斗吧,为着祖国!”我们要做一个“优良的射击手。” 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以上各项成绩的取得,为抗日救亡文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