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在与改良派论战的同时,同盟会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还积极筹划、组织武装反清斗争,从而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一步一步地推向新的高潮。同盟会成立后不久,孙中山就离开日本,赴越南、南洋各埠建立同盟会

分会、筹款和策划武装起义。留在日本主持同盟会本部工作的黄兴,则将主要精力放在军事方面。他首先建立了一个秘密组织“丈夫团”,将留日学生中学习军事的学生组织起来,以培养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同时又在横滨设立“制造弹药机关”,对同盟会员进行军事训练;还陆续派人分赴东北、江苏、湖南、湖北各省,策划武装起义;派刘揆一去上海设立“交通机关”, 联络湘、鄂、江、浙一带的反清革命力量。

1906 年秋冬之际,孙中山回到日本,与黄兴、章太炎等共同制订了中华国民军政府《革命方略》,包括《军政府宣言》、《军队之编制》、《安民布告》、《对外宣言》、《招降满洲将士布告》、《扫除满洲租税厘捐布告》等 15 个文件。这是一个指导各地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开展革命斗争和组织革命军政府的纲领性文件。

此后,在同盟会的领导或影响下,国内武装反清斗争出现了一个崭新局面。从 1906 年起,各地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有力地打击清朝反动统治,加速其覆灭的进程。其中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有:1906 年 12 月,刘道一、蔡绍南发动的湘赣边界萍乡、浏阳、醴陵一带的武装反清起义;1907 年 5 月,邝敬川、胡毅生、王和顺发动的广西钦州防城起义;1907 年 5、6 月,许雪秋和邓子瑜发动的潮州黄冈起义和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 年 12 月, 孙中山和黄兴亲自发动并参加的镇南关起义;1908 年 3 月,黄兴组织的广西

③ 梁启超:《开明专制论》,《新民丛报》第 75 号。

④ 饮冰:《杂答某报》,《新民丛报》第 86 号。

⑤ 县解(朱执信):《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民报》第 5 号。

钦州、廉州和上思起义;1908 年 4、5 月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发动的云南河口起义等。

这六次由同盟会发动和领导的武装起义,共同的特点是:开始时准备不足,起事仓促;接着遭到清廷优势兵力的镇压,起义军虽流血牺牲,英勇反击,终因兵员和粮械得不到补充而失败。

另外,这几次起义,基本上是依靠会党发动的。起义的不断失败,使同盟会一些会员感到会党组织涣散,难于节制,战斗力不强,于是便将工作重点转向运动新军,企图争取经过一定作战训练又掌握新式武器的新军作为发动起义的基本力量。发生在 1910 年 2 月 12 日、由倪映典领导的广州新军起义,便是同盟会领导人在起义依靠力量问题上思想认识发生变化的一个突出表现。

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到 1909 年冬,广州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加入同盟会的已达到千余人,约占广州新军一半以上。同盟会南方支部认为由新军发动起义的时机成熟,决定于庚戌年正月元宵节后举事。后由于新军士兵与警察发生冲突,2 月 12 日起义提前发动,参加起义的约 3000 人,倪映典被推为司令。起义军夺取讲武堂枪械,分三路向省城进攻。起义军推进到牛王庙时,与清军相遇;清军派人诱降,遭拒绝;又施诡计袭杀倪映典。起义军在失去指挥的状况下,仍坚持战斗到深夜,后因弹尽援绝,遂溃散败走。起义又告失败。

在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同盟会许多成员灰心丧气,“举目前途,众有忧色。询及将来计划,莫不唏嘘太息,相视无言。”① 鉴于此,孙中山遂于1910 年 11 月 13 日在槟城召开会议,“决定以新军为骨干,组织五百选锋(敢死队),”在广州再次发动起义。会议还计划广州得手后,由黄兴统一军趋湖北,赵声统一军出江西,趋南京。长江流域各省举兵响应,会师北伐。对于此次起义,孙中山极为重视,他在一函中称:“此次之动,乃因日俄协约, 时势甚急,岌岌不可终日;而内地革命风潮亦已普及,军心民心皆同归向; 加以吾党久困奇穷,不能稍待。有此三者相迫而来,不得不发。故主动各人, 决意为破釜沉舟之举,誓不反顾,与虏一搏。⋯⋯若事不成,则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也;弟亦决意到时潜入内地,亲与其事。”②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各地“选锋”陆续到香港,在广州设立的秘密据点也达 38 处,省城内外及各省革命力量也大致联络就绪。1911 年 4 月 8

日,统筹部在香港会议,预定 4 月 13 日起义,分兵十路袭取广州城,由赵声、

黄兴担任革命军正、副总司令。但由于温生才于 4 月 8 日枪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清吏加紧戒严,起义未能如期举行。4 月 23 日,黄兴潜入广州建立起义指挥部。因内奸告密,清吏在全城搜捕革命党人,秘密据点多处被破获, 起义准备再次延期,不少“选锋”也陆续离开广州转赴香港。后又得悉调入城内警备的巡防营中多有革命党人,因而又仓促决定于 4 月 27 日下午举义。

原定 10 路攻城改为 4 路,由黄兴、陈炯明、胡毅生、姚雨平分任指挥。届期, 陈炯明畏葸不敢动,胡毅生借故出城不归,姚雨平逃避,只有黄兴率领“选锋”120 余人猛攻督署。总督张鸣歧闻讯逃往水师提督衙门,黄兴等攻占督署并将其焚毁,后又冲杀出来,与李准卫队遭遇,激战中,黄兴右手受伤,

① 《孙中山全集》第 6 卷,第 242 页。

② 同上,第 1 卷,第 498 页。

仍坚持指挥,直到剩下最后一个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装出城,逃往香港。许多革命党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一部分被捕后英勇就义。

起义失败后,广州人民收殓此役牺牲的烈士遗骸 72 具,葬于广州城郊红花岗,并改红花岗为黄花岗,因此,此役后亦称“黄花岗起义”。

应当指出,同盟会领导的上述历次起义,革命者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和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的英雄气概,确实是“惊天地,泣鬼神”,表现了中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可贵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敬仰、纪念的。但也必须承认,这几次起义,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军事冒险的成分;在起义的指导思想中,尤其是在孙中山身上,始终存在着不切实际的侥幸取胜的心理。因而,这些起义虽然轰动一时,但总是旋起旋灭,屡战屡败。

起义尽管一次又一次失败了,但它的历史意义却是重大的。它用行动教育人民,唤醒人民,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动摇了清朝反动统治的根基, 从而大大加速清王朝覆灭的进程。

除了以上同盟会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之外,这时期还有光复会和岳王会发动的起义,也发生了很大影响。

光复会在浙江的活动是从联络会党入手的,联络会党的中心是绍兴大通师范学堂。这所学堂是徐锡麟、陶成章等在 1905 年 9 月创办的,办学目的就是训练各地会党成员,使之成为革命骨干。1906 年徐锡麟赴皖,先后担任安徽武备学堂副总办、巡警处会办、巡警学堂监督,他利用职务方便,在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培养骨干,策划起义。从 1907 年初起,秋瑾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大力加强对会党的训练和改造工作,将分立的会党纳入光复会组织系统,编组光复军,拟定起义计划。她还和徐锡麟约定 1907 年 7 月 6 日(后

改期 7 月 19 日)浙皖同时举义。

由于绍兴方面会党分子过早暴露形迹,清政府于 6 月间就大肆搜捕革命

党人,形势危急,徐锡麟遂于 7 月 6 日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机,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发动起义。徐率陈伯平、马宗汉及巡警学堂数十名学生进占军械所,旋被清兵包围,激战中,陈伯平死难,徐锡麟、马宗汉被捕,后壮烈牺牲。

安庆起义失败后,浙江巡抚张曾敭得安庆方面提供的情报及绍兴劣绅胡道南密报,派兵包围大通学堂,拘捕秋瑾。7 月 15 日,秋瑾被害于绍兴轩亭口。

1908 年 11 月,清政府调集南洋各镇新军于安徽太湖进行秋操。11 月 14、

15 日,光绪帝和西太后相继去世,清统治集团“群情震骇”,人心惶恐。岳

王会成员熊成基、范传甲、薛哲等 10 余人遂于 11 月 19 日乘机发动安庆起义, 并推举熊成基为总司令,约定破城之后,“再行推举总统”,要求各国承认; 然后赶赴太湖,控制参加秋操的清军,攻夺南京,以为根据地,而后进军北京。但是,由熊成基掌握的马营、炮营在城外举事,成功后攻城时,城内义军因受到清军钳制,没有接应,城外起义军围攻一日夜不能破城。接着,清军大量援军赶到,义军寡不敌众,只得撤退,抵达庐州时,余部不满百人, 只得宣告解散。熊逃往寿州,后出亡日本。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大肆搜捕, 全省因此事而受牵连被害者约 300 余人,范传甲、薛哲等被捕后也遇害。这是清末第一次由新军发动的武装反清起义,不仅在安徽省,而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均产生巨大影响。

1905 年以后,广大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也日益高涨。据不完全统计,1905

年 103 次,1906 年 199 次,1907 年 188 次,1908 年 112 次,1909 年 149 次,

到 1910 年增至 266 次。斗争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在许多地方发生的抗捐抗税、抢米骚动,反对厘金和反对贪官污吏。在一些城市还发生过多次工人罢工, 反对外国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反对资本家的封建式剥削和工头的各种虐待, 工人还参加革命党人发动的萍浏醴起义、广州起义等。不少地方的商人、企业主也参加了反对增加税收和各种苛捐杂税的斗争。反对教会压迫的斗争仍然彼伏此起,相当活跃。这些反抗斗争与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互相交错,彼此影响,使清朝统治更加动荡不安。所有这些,都显示各阶层人民的日益不满和趋向革命化,一场民主革命的风暴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