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王朝的覆灭

一、武昌起义

1911 年 10 月 10 日,湖北省武昌爆发了武装反清起义。起义的领导者是湖北的两个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

湖北的革命团体除较早的日知会外,又相继成立黄冈军学界讲习社、自治团、湖北军队同盟会、群治学社、振武学社、数学研究会等约 30 个。后

这些革命团体的成员大都归入共进会和文学社中。共进会成立于 1907 年 8 月,是由一部分同盟会员和旅日留学生在东京成立的,其宗旨与同盟会一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第二年,推刘公任会长, 居正任参谋,孙武任军务部长。为准备回国组织起义,又推举刘公为湖北大都督。1909 年春,孙武代刘公回鄂活动,发展会员,设立联络机关,开展革命活动。共进会成员起初主要为会党和市民,以后又吸收学生参加,特别是把发展重点放在新军。到 1911 年 10 月前,共进会在新军中发展会员约有 1500

人,学堂中发展会员约有 200 余人,其他社会阶层入会者约 200 余人。

1908 年 7 月 26 日,湖北新军第四十一标革命士兵成立的军队同盟会,

不久因领导人离鄂入川而无形解散。是年 11 月间,光绪帝和西太后相继死

去,人心震动。四十一标士兵杨王鹏、钟琦等发起,于 12 月中在武昌小东门外金台茶馆成立革命团体群治学社,并通过宣言、简章,推钟琦任庶务。1909 年 11、12 月间,蒋翊武、刘复基、詹大悲相继加入群治学社。该社以四十一标为基地,积极在湖北新军中发展社员,势力发展很快,因而引起清官方的注意。为避免暴露目标,先后改名为振武学社和文学社。1911 年 1 月 31 日在黄鹤楼的风渡楼召开文学社成立大会。它以“联合同志研究文学”为掩护, 揭橥“推翻清朝专制”、“拥护孙文的革命主张”的宗旨。蒋翊武被推举为文学社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该社建立 5 个月,在新军中发展的社员就

将近 2000 人,到 9 月份已达 3000 多人。①

1911 年 8 月,文学社《大江报》接连发表《亡中国者和平也》和《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两文,指出“中国情势,事事皆现死机,处处皆成死境”。“此时非有极大震动,激烈之改革,唤醒四万万人之沉梦。”“故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呜呼!爱国之志士乎,救国之健儿乎,和平已无望矣,国危如是,男儿死耳,好自为之,毋令黄祖呼佞而已”。这些犀利如剑的语言惊撼人心,催人奋起。清政府企图遏止革命思想的传播,立即查封,逮捕了总编辑詹大悲等人。但处在革命风暴的前夜,任何企图都难以挽救清王朝奄奄一息的命运。

1911 年 9 月 14 日,共进会、文学社领导人达成联合协议,拥护同盟会革命纲领,要求两派成员“一律以革命党人身份,与清王朝拼死活”;一致同意派人赴沪与中部同盟会取得联系,请黄兴、宋教仁或谭人凤主持举义大事。①然而,受命赴沪的居正、杨玉如没有能使黄、宋立即返鄂指导起义工作。

9 月 24 日,两派领导人以及各标营文学社、共进会代表在武昌胭脂巷 11

① 《辛亥首义回忆录》第 1 辑,第 125 页;1912 年 10 月 7、8 日《民立报》。

① 《辛亥革命回忆录》第 1 集,第 516 页。

号召开会议,通过“人事草案”和“起义计划”。确定的军政府组成人员是: 总理刘公,军事总指挥蒋翊武,参谋长孙武。下设军务部、参谋部、内务部、外交部、理财部、调查部、交通部。并决定 10 月 6 日发动起义。

会后,各种起义前的准备工作都在积极进行。不料,清政府发现革命党起义迹象,加紧搜捕党人,不得不推迟起义日期。10 月 9 日(辛亥八月十八日)下午,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机关部内检验炸药,炸药突然遇火爆炸,孙武受伤。俄巡捕闻声赶来,从柜中搜出旗帜、袖章、名册、文告和盖印纸钞,并逮捕了熟知内部情况的刘同叔嫂等人。

面对严重的意外变故,刘复基、蒋翊武等人决定当夜发动起义。

入夜,清军第八镇统制张彪带兵弁亲往革命党人总机关小朝街 85 号搜捕,逮捕了坚守在领导机关的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等人,并于次日凌晨将 3 人杀害。同时湖北当局严令各部门加强防范,关闭城门,城内戒严,按搜查到的革命党人名册到处搜捕,形势处于非常危急之中。于是第八镇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士兵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第八营驻扎在中和门内,紫阳湖旁,楚望台军械库就在它的东南侧。这里建立了完备的革命组织,士兵中有四成加入了革命党,已经形成强有力的革命基础。10 月 10 日晚 8 点半,第二排排长陶启胜率护兵巡棚查哨,见士兵金兆龙、程正瀛推弹上膛,持枪而立。陶厉声斥问,并欲上前夺枪。金借机大喊“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便向陶连开两枪,将其打死。闻声赶来镇压的工程八营代理管带、右队官、司务长等被群情激愤的士兵击毙。熊秉坤集合队伍四五十人立即奔向楚望台军械库,与驻守军械库的工程八营左队义军汇合,共有 400 人左右。接着,第二十九、三十、三十二标和马队八标、炮八标等大部分标、营、队的士兵和下级军官以及测绘学堂的学生,纷纷投入起义行列。起义人数达 3000 人左右,控制了城东南的保安门城楼、楚望台、蛇山、凤凰山等要地。

革命党人抓住时机,迅速推举曾参加过日知会的工程八营左队队官吴兆麟出任临时总指挥,担负主持攻取督署的任务。接着,在炮队炮火的配合下, 革命军突破敌人层层封锁线,长驱直入,攻克第八镇司令部,进而直逼督署。躲在督署里的湖广总督瑞澂仓皇穿洞逃往“楚豫”兵舰,张彪逃往汉阳。督署被革命军占领。

经过一夜的鏖战,革命军的红底十八星大旗高高飘扬在黄鹤楼上,武昌城已掌握在革命军手中,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进行了历时 16 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终于第一次成功地取得了武装起义的胜利。

驻扎在汉阳、汉口的是二十一混成协的步队四十二标一营、二营。11 日下午,听到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后,文学社阳夏支部支部长兼标代表胡玉珍遂决定当夜起义。入夜,胡玉珍的枪声一响,起义部队立即集合,管带汪炳山仓皇逃走,队官宋锡全被举为指挥。驻兵工厂的左队占据龟山,架炮待敌。接着又击溃日前由武昌逃窜而来的清军辎重八营残部。兵工厂等地守军驱散厂警,缴得厂中大量快枪、过山炮、钢炮、炮弹,为装备革命党人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11 日傍晚,二营代表赵承武在汉口居仁门发动起义,并与汉阳革命党汇合。至此,武汉三镇除汉口刘家庙外,都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

革命起义成功,迫切需要革命党人建立起一个统帅全局的领导机关,以利乘胜进击。当时,共进会、文学社两团体的领导人或被捕或转移,而发动

起义的成员大多为士兵,只有少数中下级军官,他们没有认识到应当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反而认为自己位卑而号令不行,希望推举军队中或社会上有资望的人出来组织政府,以便号召群众。10 月 11 日下午 1 时召开的由首义的革命党人、谘议局议员及绅商代表参加的会议上,讨论组织革命军政府问题,新军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被推举为军政府都督,立宪派首领汤化龙被推举为民政总长。

军政府的建立,一方面象征新政权的诞生;另一方面,这个新政权一开始就被立宪党人及旧官僚所控制,特别是将黎、汤抬上军政府最高领导层, 这就种下了革命失败的祸根。

然而,新政权成立初期,由于最后的胜负形势还不明朗,黎元洪表示消极,汤化龙亦暗地里致电清政府,表示“决不从逆”。因此,负责处理军政府军政大事的实权,还是掌握在参加起义的革命党人手中。这一点,从军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文告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军政府成立后,发布了《布告全国电》、《布告海内人士电》、《宣布满清罪状檄》、《致满清政府电》等一系列文告,向全国各界人士庄严宣告, 恶贯满盈的清朝统治已到非推翻不可的地步;号召人民披坚执锐直捣龙廷, “永久建立共和政体,与世界列强并峙于太平洋之上,而共享万国和平之福”

①。并敦促清廷认清时势,及早削号归藩,向军政府降服。军政府还颁布一系

列政策法令,向人民昭示自己政权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宣布湖北各州县一律改制共和,清吏呈缴印信,由革命政府重新任命官吏;要求各地自治团体速筹自保,守卫乡里,各地巡警坚守职事,维持治安。文告的发布,起到了稳定人心,号召民众,镇慑和瓦解敌人的积极作用。在经济方面规定:废除苛捐杂税,稳定金融和物价,整顿财政,为满足人民的日需,设立平粜所,准民贩盐,并浚修水利。在司法方面,设立江夏裁判所和临时上诉审判所,颁布审判暂行条例、上诉暂行条例,依法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并准民上诉、公开审理。在外交方面,向各国驻汉口领事馆发布《照会》,指出军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权,军政府希望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照会》颁布后各国同清政府签订的任何条约、取得包括债权在内的任何权利,军政府一概不予承认。社会生活方面,规定自都督以下各官支月薪 20 元,班长 12 元,士兵

  1. 元;使官兵薪俸不至过分悬殊。军政府还颁令严禁吸食贩卖鸦片、蓄辫、缠足等恶习,倡导使用文明称谓等。这都表现出革命之后武汉出现的新气象。

军政府颁布的《鄂州约法》共 7 章 60 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都督、政务委员的权限,立法与司法机关的职能等内容。约法遵循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和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勾勒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部重要文件。它为各省独立后纂订大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拟定奠定了基础。虽然这部约法存在某些缺点,如在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和如何贯彻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它在当时紧张的战乱中能及时制订出来并且体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实属难能可贵。

为将革命推向湖北周边各省,应付清政府的反扑,军政府成立后的另一项重大举措是扩军备战。10 月 13 日,军政府布告募兵,暂编步兵 4 协,马

队 1 标,炮队 2 标,工程辎重各 1 营,军乐、宪兵各 1 队。各界踊跃报名,

① 《电告汉族同胞之为清军将士者》,《湖北革命知之录》,第 278 页。

不到 3 天就满额,于是又增设第五协和两个敢死队。同时还努力恢复汉阳兵工厂的生产,赶制军火,并鼓励工人革新创造,以备战事急需。这表现了起义领导人军事上的远见。

面对武昌起义后革命党力量迅速发展的局面,清政府惊恐之余立即调遣海陆军队向武汉进犯,企图一举扑灭革命。于是义军进行了武汉保卫战。

当时,革命军计划消灭汉口周围的清军,以图向四周发展。18 日凌晨, 革命军 1300 人向刘家庙发起攻击,首战告捷,占领了刘家庙车站,敌人 2000 人四处逃散。24 日,清军水陆进犯汉口,革命军奋力抵抗,牺牲 500 多人。经过几次拉锯战,刘家庙得而复失,革命军受到严重损失。

10 月 28 日,在革命的关键时刻,黄兴由上海到达武汉,与黎元洪会晤后,即毅然承担汉口军事指挥重任,连夜亲赴汉口指挥战斗。

但是,一是由于清军援兵大量到达,在数量上很快大大超过因各地起义而缺少援助的义军;二是清军使用火攻战术,残暴地焚烧街道的市廛民宅, 汉口的商业繁华区、居民密集区被烟火所淹没,焦土遍地,遭难者“狼狈不堪,情形极惨”。①革命军被迫节节败退。11 月 1 日夜,汉口失陷。27 日, 汉阳又陷落。

当晚,湖北军政府召开紧急会议。黄兴报告了汉阳战事失利的经过及情况,并主张放弃武昌,挥师东下,攻占南京。由于当时清军主力麇集武汉, 他处如南京等地空虚,因此,黄兴之议不失为可取之策。但由于与会者多数反对,黄兴遂于次日搭日轮“岳阳丸”赴上海。而清军方面,由于全国革命蜂起,更因袁世凯乘机逼宫和镇压革命派,亦暂停攻击。武汉保卫战暂告一段落。

武汉保卫战,前后历时近 2 个月之久。尽管汉口、汉阳最后都被清军攻

占,但它在近 2 个月的时间内,拖住清军的主力,使其无暇他顾,这就为各省的光复,争取了时间。到汉阳失守时,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福建、广东、四川等 10 多个省先后宣布独立;汉阳失陷后 5 天,南京也宣告光复。因而,武汉保卫战虽然失利,但全国的局势已经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