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十一条”与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武力镇压“二次革命”的同时,加快了走向独裁的步伐:逼选总统,破坏责任内阁,取消国会,撕毁约法,最后复辟帝制。

国会成立后,即着手制定宪法和选举正式大总统。两项工作,孰先孰后, 引起了争执。国民党议员奉行法制,认为总统的地位和权力都根据宪法产生, 主张先制定宪法;袁世凯深知总统非他莫属,所以极力主张先选总统,以把宪法变成其实现独裁统治的工具。但为了披着合法的外衣登上总统宝座,他暂时还需要借重国会,依靠反对国民党的党派。于是,他首先推动梁启超在1913 年 5 月 29 日合并共和、民主、统一 3 党,成立了进步党,以梁为领袖。

① 《政府公报》,1913 年 8 月 13 日。

7 月,袁世凯又任命进步党领袖熊希龄为总理组阁,以资拉拢。梁启超、张謇入阁,分享闲曹。

袁世凯还不放心,为了充分保障总统选举的胜利,又在 9 月 7 日,指使交通系头目梁士诒出面收买一些小派别,凑成“公民党”,以梁为党魁,叶恭绰为副,为袁世凯抬轿子。该党由于交通系官员纷纷加入,财力雄厚,一时气势颇盛。

接着,袁世凯就策动黎元洪领衔,联合直、鲁、豫、陕、甘等 14 省都督致电国会,要求速选总统。

10 月 6 日,在进步党、公民党的帮助下,再加上军警威胁,一天举行三次投票,袁世凯才以 2/3 的微弱多数,勉强当选首任正式大总统。

袁世凯当选总统后,立即过河拆桥,国会、进步党在他眼中都失去了利用价值,相反,倒成了他实行独裁统治的障碍。因为不仅国民党在其议员主持下制定的《天坛宪法草案》仍坚持责任内阁制、国会为立法机关,而且进步党在这个问题上与国民党无多分歧。他们同意与袁世凯合作,排挤国民党, 主要是权力之争,希望拥有一定的权力,利用国会和内阁有一番作为,进行一些政治改革。所以,他们组阁后也不满袁世凯对国会的干预和压迫,从而使原来进步党与国民党势不两立的形势,日趋和缓。袁世凯对两党接近十分恼恨,就乘镇压“二次革命”之余威,向国会开刀,唆使北洋将领们纷纷发表通电:“迅将国会解散,其国民党之议员,并即驱逐回籍,交各省官司详加察看。”①

袁世凯图穷匕见,首先在 11 月 4 日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议员资

格,并派军警两次追缴国民党议员证书。结果共取消 438 名议员,超过了参、众两院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无法开会而名存实亡。然后,袁又以政府不能无咨询机关为理由,于 11 月 26 日下令组织政治会议,

来取代国会,并在 1914 年 1 月 10 日和 2 月 28 日,“据政治会议决议”,分别下令解散国会,遣送议员回籍。进步党还没有从国会解散、兔死狐悲的凄凉处境中解脱出来,熊希龄这个“第一流人才内阁”的总理又被袁逼迫辞职。从此进步党失去政治上的凭藉,惶惶然无所适从,终于走上反袁道路。

1 月 24 日,政治会议又议决成立约法会议,为袁世凯造法。在袁的导演

下,历时 4 旬,约法会议终于炮制出一个“字字皆袁氏手定”的《中华民国

约法》,于 1914 年 5 月 1 日由袁大总统公布。同时废除了《临时约法》。根据这个袁氏宪法,袁世凯成了终身总统,而且可以世袭罔替。但是,

他还不以此为满足,还想搞复辟,做一个真正的皇帝。

袁世凯敢于如此肆无忌惮地向革命党和民主政治进攻,除了他掌握的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北洋军之外,就是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

袁世凯上台后,英、法、美、德因为忙于应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日趋紧张的欧洲局势,对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支持袁世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以帮助他们维护并扩大其在华的既得利益。日本则由于一跃而为东亚强国, 又处于侵略中国的有利地位,谋图排除其它列强势力,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因而极力制造中国混乱,以便乘机渔利。但因它当时的实力还难与西方列强抗衡,在对华政策上取与西方列强貌合神离、伺机进取的方针。俄国东部与中国接壤,为了扩大侵华,也希望中国保持衰弱地位,反对中国建立一

① 《安徽函电》,《近代史资料》,1962 年第 1 期。

个强有力的政府。但另一方面,它的心脏地区欧洲同样受到紧张局势的牵制, 因此对华也不能搞大的动作。

于是,民国初年列强间的对华政策,在相当激烈的明争暗斗中,还能保持大体上合作的局面。这充分表现在对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上。

1912 年 2 月 15 日,袁世凯一当上临时大总统,英、美、法、德 4 国公

使就相继登门道贺,并为该 4 国银行团向袁世凯接洽借款。然后,日、俄也

加入,形成 6 国银行团的对华“善后大借款”。

帝国主义提供这次借款,除了为银行家赢得高额利润外,主要出于政治目的。为此,他们提出了种种条件,如中国财政部须延聘银行团为顾问,银行团应为中国政府财政代理人;银行团监督借款的使用和目的;中国的盐税收入作为借款的担保;中国政府不得向银行团以外的银行借款,等等。俄国还提出中国及各国承认其在中国北满、蒙古和新疆的特权;日本则要求承认其在中国南满及蒙古东部的利益等。如此,通过政治借款来操纵中国的政局, 过去是没有的,“善后借款”开了先河。而且,继中国海关丧失之后,列强又控制中国主要的税收之一盐税。凡此种种,使中国进一步殖民地化。

如此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借款,自然激起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和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唐绍仪和熊希龄任内阁总理时,也进行了一些抵制, 但袁世凯为了建立他的独裁统治,打击革命党人,迫切需要帝国主义的支持, 竟不惜迎合列强的要求,肆意出卖国家主权,大借外债。1912、1913 两年间, 袁世凯先后向列强借款 33 笔,计英镑 4350 万、法郎 10040 万,规平银 1011.3

万两、银元 327000 元。其中数额最大的一次是 1913 年 4 月 26 日英、法、俄、

德、日 5 国银行团与袁政府签署的 2500 万英镑的《中国政府善后借款合同》。这时美国退出银行团,表面上是出于道义的理由,认为“借款的条件近乎损害中国本身的行政独立”,实际上是因为美国在银行团内的处境孤立,并对俄、日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强烈不满,妨碍其贯彻依靠门户开放政策打入中国市场的方针。

袁世凯依靠列强的支持,打散革命党人的对抗,登上总统宝座后,又企望他们支持其问鼎皇位。但是,列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比较复杂。由于欧战的影响,各国对袁世凯进行帝制表态不一,有的前后变化很大。

君主制的德国出于同类相投,一开始就积极支持中国复辟帝制,认为共和不适中国国情。但与其它列强相比,德国在中国的政治影响较小,袁政府主要乞求英国、日本的支持。英国起先“甚不赞成”恢复帝制,担心这会引起中国政局动荡,影响英国在华权益。但是后来得悉日本支持时,为与日本竞争,即改变态度,急忙命驻华公使朱尔典对袁表示,英国“亦赞成帝制”。美国则采取不干涉态度。

日本在欧战爆发后立即参战,但其真实动机是企图乘机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进而利用西方列强陷于欧战、无暇东顾之机,排挤其它各国在华势力,实现其蓄谋已久的独占中国的梦想。为此,它一面在 1914 年 9 月—11 月派兵侵占德国原在山东半岛的权利——胶济铁路和青岛,一面炮制出所谓

《对支政策文件》,即“二十一条”,作为其支持袁世凯称帝的交换条件。1914 年 12 月,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亲自劝说袁世凯“改为君主政体,日本

愿暗为扶助”①。翌年 1 月 18 日,日置益在怀仁堂向袁面交“二十一条”,

① 《大陆报》,1915 年 3 月 28 日。

要求袁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并表示“如能承允所提条件,则可证明日华亲善,日本政府对袁总统亦可遇事相助”。

“二十一条”共分五项:第一项,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第二项,日本在南满和内蒙东部享有居住、经营工商业、筑路、开矿等一切权利,将旅顺、大连和南满、安奉铁路的租借期延长为 99 年;第三项,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得公司同意,不准他人开采;第四项,中国沿海各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其它国家;第五项,中国政府必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中国警察和兵工厂必须中日合办。日本享有南昌至武昌、杭州、潮州间铁路修筑权,和在福建开矿、筑路、建筑海港、船厂等特权。

这些内容,尤其是第五项,不仅要灭亡中国,而且要排斥其它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袁世凯原来打算秘密让给日本一些权利,以换取其对帝制的支持,没想到日本竟然企图鲸吞中国。这使他“殊为失望”,但他未敢断然拒绝,而取拖延的办法,并把内容透露给西方列强,望他们从中调解,使日本降低要求。

欧美各国了解“二十一条”全文真相后,对日本潜攫他们的侵华权益, 纷纷予以激烈抨击,再加上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日本政府见阴谋暴露,事态严重,只好表示“减轻要求”,宣布第五项为“希望条件”,提出了修正案,并在 5 月 7 日发出最后通牒,要中国政府 48 小时内完全应允,否则“将执行认为必要之手段”,进行武力威胁。

西方列强得到日本让步,就都转过头来压迫中国接受日本的修正案。袁世凯企望欧美列强干涉落空,又恐得罪日本,皇帝当不成,便决定对日屈服, 在 5 月 25 日,签订了除第五项外,包括“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的“中日条约”。消息传出,全国群情激愤,立即掀起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袁政府虽然对人民群众的爱国运动进行了镇压,但也不得不声明此项条约是由日本强迫同意的,因此始终没有履行条约的具体规定,日本也不敢单方面采取行动。

然而,袁世凯却通过这个事件,摸清了日本及其它帝国主义支持他复辟帝制的底,于是便加快帝制复辟的步伐。首先是成立专门为其复辟帝制鸣锣开道的机关“筹安会”。

1915 年 8 月,根据袁世凯的旨意,杨度联合同盟会政客和立宪派名流孙毓筠、严复、刘师培、胡瑛、李燮和等组织了筹安会,接着,湖南、吉林、安徽、湖北、南京等地亦纷纷成立筹安分会,一时间帝制复辟的阴云笼罩全国。8 月 14 日,杨度、孙毓筠等 6 人联名电请各省军政长官和公法团体派代表赴京,共同讨论国体问题。各省随即复电,大都赞成变更国体。于是,在京各省文武官吏的代表组成“公民请愿团”,向参政院请愿。这个“请愿团” 的领衔人,大都是袁世凯的私党或被收买的社会名流,如曹锟、张作霖、赵倜、段芝贵、姜桂题等。交通系的梁士诒更是乘机邀宠袁世凯,筹集巨款, 收买各方,组织请愿。不几天,北京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请愿团:商会请愿团、教育会请愿团、妇女请愿团、乞丐代表请愿团,等等。他们的请愿书大都是筹安会代办的,内容千篇一律,如“非速改君主之制,不足以救苍生, 保中国”;“父老兄弟苦共和而望君宪”,云云。

杨度、孙毓筠、梁士诒等人都是参政员,本打算在 9 月 1 日起参政院开会时,一鼓作气让袁世凯黄袍加身。但是,北洋派内部有些人看到全国人民强烈反对筹安会和袁政府的态势,从维护北洋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复辟

帝制不以为然,如徐世昌拒绝劝进,段祺瑞称病退居西山,教育总长汤化龙、平政院长周树模及农商总长张謇均借故辞职。黎元洪、周学熙等也主张实行总统世袭,反对君宪;地方上,虽有“十九将军联名劝进”,仍有直隶朱家宝、江苏冯国璋、广西陆荣廷等不表态,徐州张勋态度暧昧,贵州巡按使龙建章则公开反对。袁世凯只好把复辟时间表放慢,分别做这些反对者的工作。结果,大多数反对者见复辟大势已成,放弃原议,拥戴袁帝。于是,袁世凯称帝的丑剧终于开幕。

10 月 25 日开始,各省分别选举国民代表,进行“国体投票”,并与“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大皇帝”一起举行。该活动进行时,各省将军、巡按使一个个戎装登坛,如临大敌。会场外布置武装军警,场内则满是监视人员。“国民代表”在此等人指挥下,在预先印有“君主立宪”的选票上写“赞成” 二字,又在推戴书上签名。11 月 20 日,各省国体投票告竣。

12 月 11 日,参政院将各省票数汇总宣布,并以总代表的名义通过总推戴书,上呈袁世凯。袁世凯因任总统时曾宣誓共和,今变帝制,“于信义无可自解”,于是就假意忸怩了一番。参政院又通过原先准备好的第二次推戴书,为袁世凯洗刷背叛民国的罪行。

袁世凯当即接受,1915 年 12 月 12 日一早,他就发下申令,公然说道: “国民责备愈严,期望愈切,竟使予无以自解,并无可诿避。”①次日,袁世凯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12 月 31 日,袁世凯下令,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

至此,中国又换了朝代。“中华民国”这块牌子也倒了。辛亥革命留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印记全部被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