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抗日战争(下)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战局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战形势与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进展密切相关。

1941 年 6 月德国发动侵苏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苏联人民奋起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美英两国声明要在可能的范围内,全力援助苏联。8 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被称作《大西洋宪章》的宣言,表示两国将联合起来,以便打败“纳粹暴政”。10 月初,美英苏签订协定,规定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采取联合行动,这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时美日之间正在就维持太平洋现状和中国问题等举行着谈判。日本受到德国法西斯侵苏战争一时得势的鼓舞,决定趁机向南扩张。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在不到 100 分钟的轰炸中,美国停泊在该港的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

覆没。紧接着,日军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岛屿发动进攻。至 1942 年 4 月,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上美、英、法所属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均被日本占领。那里的人民都掀起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斗争。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1 年 12 月 11

日,德国和意大利向美国宣战,德意日 3 国签订《联合行动协定》,而更多

的欧亚美国家则对日宣战,中国国民政府于 12 月 9 日也对日宣战。1942 年 1

月 1 日,苏、美、英、中等 26 个国家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宣布签字国保证用自己全部的经济、军事力量来对法西斯国家作战,援助反法西斯的同盟国家,并不得单独对敌国媾和。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结成。以后又有 21 国加入宣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汇合在一起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为使中国战场更有效地牵制日军,增加对中国的经济、军事援助,并在 1941 年 12 月底,成立包括中国、法属印度支那、泰国北部在内的中国战区,由蒋介石任统帅,美总统代表、驻华美军司令史迪威任参谋长。史迪威并主持在印度装备和训练国民党军。1942 年 10 月, 美英通告中国,两国决定放弃他们的在华特权。1943 年 1 月 11 日,中美、中英分别签订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条约与换文。根据新约,美英宣布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放弃北平使馆界管理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军舰停泊权和各地租界,英国并放弃指派英人为总税务司和在中国各港口雇佣英籍领港人的特权。这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又一个重大胜利。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初期,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猖狂一时。但到1942 年下半年和 1943 年春,形势发生根本变化。在欧洲战场,1942 年 7 月

至 1943 年 2 月,苏联红军进行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以辉煌的胜利告终,随后,苏军对德军展开反攻。在太平洋战场,1942 年 5 月中途岛之战,日军惨败。1942 年 8 月至第二年 3 月,美军在瓜达耳卡纳尔岛争夺战中取胜,并由此转入局部反攻。在北非战场,英美联军也取得很大胜利。1943 年 5 月,在北非的德意军投降。7 月,英美联军进攻意大利,9 月意大利投降。与此同时,

被法西斯占领的欧亚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德意日 3 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也发展起来。

以上形势,有利于中国抗战,造成了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国际条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的作战重心转移到了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但中国战场仍是它陆军作战的主战场。日军大本营确定的太平洋开战后中国派遣军的基本任务是:第一,进一步加紧对华北华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的进攻;第二,对国民党一面施展“谋略”诱降,一面保持适当的攻击势头,以击破其抗战力量;第三,进行资源掠夺。最后达到“攻占南方要域并迅速处理中国事变”的目的。为适应太平洋战争的需要,日军大本营从中国派遣军中撤调 6 个师团编入南方军。这时日本陆军总兵力为 212 万人,其中 73 万用于东北和朝鲜,62 万用于华北华中华南,39 万用于南方作战。航空兵 8.5 万人,一半用于南方作战。

1940 年下半年“百团大战”以后,日军对华北八路军的进攻即已加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又把“确保”华北的“治安”作为建立巩固的“大东亚战争”后方基地的重点,因此,对八路军的进攻就更加凶猛。1941 年, 日本华北方面军把过去实行了 2 年的“治安肃正运动”发展为“治安强化运动”,实行所谓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总力战”。1941、1942 两年内, “强化治安”共进行 5 次。他们把华北划为“治安”、“准治安”、“非治安”三种地区,分别采取以“清乡”、“蚕食”、“扫荡”为主的办法。2 年内,日军在华北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作战,千人以上的达 100 多次,

万人以上的 20 多次,其中对冀中、冀东、晋察冀、太岳、鲁中沂蒙等区的大

“扫荡”,使用兵力 2.5 万人以上。

“扫荡”中,日军使用所谓“分进合击”、“铁壁合围”、“张网捕鱼”、“捕捉奇袭”、“纵横扫荡”、“辗转抉剔”、“对角清剿”、“反转电击”、“梳篦式清剿”等等战术,所到之处,实行烧、杀、抢三光政策,再配合以“囚笼政策”,广修公路、碉堡、据点、封锁沟,企图通过这样残酷的“扫荡”和封锁“蚕食”,从根本上摧毁以至消灭敌后抗战力量。

在华北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和对八路军进行大“扫荡”的同时,日伪在华中搞了“清乡运动”和对新四军的大“扫荡”。从 1941 年起,日军对华南东江、珠江三角洲、琼崖等抗日游击队和根据地也进行了“扫荡”。

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扫荡”战争。1941 年 6 月—1943 年 5 月,八路军、新四军作战 4.2 万余次,毙伤俘日军 13.4 万余人,伪军

19.7 万余人,总计消灭日伪军 33 万余人。经过根据地军民的艰苦奋战,粉碎了日寇消灭八路军、新四军主力,摧毁抗日根据地的企图。但各抗日根据地,特别是根据地的平原地区,也受到了极大摧残。在冀东区,日寇先后制造潘家峪、潘家岱两起大惨案,计杀害中国村民 2580 余人。经过日伪军的几次“扫荡”,冀东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变成了游击区。在冀中区,经过敌人1942 年 5 月至 7 月的大“扫荡”,根据地大部沦为敌占区,部分变为游击区, 尚存的根据地被分割成 2600 多块,部队减员近一半,群众死伤被抓者达 5 万余人。冀南平原根据地也变成了游击区。1942 年 5 月,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指挥太行区反“扫荡”作战中壮烈牺牲。但是,各抗日根据地终能站住脚根,坚持下来。到 1943 年,便开始走上恢复和再发展的道路。

在国民党战场,日军为了配合南方作战,牵制华中的国民党军,首先于1941 年 12 月下旬至 1942 年 1 月中旬第三次进攻长沙。日军出动 12 万人,

中国军队 37 个师参战。结果日军的进攻被打退,中国军队取得长沙大捷,歼

灭日军 5 万余人。1942 年 4 月 18 日,美国轰炸机从航空母舰起飞,第一次轰炸日本本土,返航时降落在浙赣路沿线地区的机场。日军大本营为防止美国空军继续利用中国机场,命令中国派遣军打通浙赣路,摧毁浙赣走廊地区的中国空军机场。5 月中和 6 月上旬,日军约 15 万人由浙赣线东西两端对进,

中国守军节节抗击,日军第 15 师团长等多名军官毙命。6 月 7 日,日军攻占衢州。7 月 1 日东西对进的日军会师横峰,打通了浙赣线。随后对机场、铁路进行大破坏,对战略物资进行大掠夺。7 月中,又侵占了温州。至 8 月, 日军除继续占领金华及其附近地区外,撤回原地。此役日军被歼近 3 万人。

1943 年 5 月和 11 月,日军各集中 10 万兵力,向鄂西和湘北常德地区发动两

次进攻。国民党军逐次抵抗,总计歼灭日军 3 万余人,最后均恢复了会战前的态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 年 2 月,中国政府应英国的要求,派遣军队入缅作战。英国对西方的德国和东方的日本长时间内采取“绥靖”政策。但 1938

年 9 月英法合作出卖捷克的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并没有阻住德国在西欧的扩张。1940 年 6 月,英法军在敦刻尔克遭到惨败,法国投降,英伦三岛面临严重危机。可是,英国不接受教训,又企图牺牲中国求得同日本的妥协,以加强对德战争。7 月,英日签订封锁滇缅路的协定。这对日本侵略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1940 年 9 月,日军水陆并进侵入越南北部,企图取代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地位。直到这时,英国对待中国的态度才发生变化,转而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保住它的殖民地缅甸不被日本夺去。10 月,英国重新开放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同盟和联合保卫缅甸问题。1941 年 12 月下旬,中英军事同盟和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

1942 年 2 月,仰光危急,英方迭次要求中国派遣军队入缅作战。中国遂令第 5、第 6、第 66 三个军共 10 万人组成中国远征军。这时,日军已攻占仰光,正分三路北进,中国远征军担任中路和东路作战,给敌以重大杀伤。但西路英缅军作战失利,被围困于仁安羌以北地区。中国远征军前往救援,解救出被围英军 7000 余人、汽车百余辆、战马千余匹,以及被俘的英军、美国

传教士、新闻记者等 500 余人。由于西路英军全线撤退,中路远征军右侧受到威胁,接着,整个远征军的后路完全被切断。远征军被迫向国境和印度强行撤退。撤退途中要通过崇山密林,道路异常险峻,又值雨季来临,气候炎热,蚊虫成群,疫病流行,再加给养困难,日军堵截,部队损失惨重。10 万远征军最后剩下不足 5 万人,牺牲者中多半是撤退中伤亡的。著名抗战将领、

第 200 师师长戴安澜率部向北转移途中遭敌伏击,负重伤后殉国。

纵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战局,日军更加强调了以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主的方针,而其进攻的疯狂性和残酷性均达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这给敌后抗日根据地造成重大损伤。但根据地军民坚持抗战,消耗了敌人,保住了基本阵地。日军在国民党战场的进攻,虽然规模很大,但大都是牵制性的。国民党军对日军的进攻继续给以抵抗,并基本能够恢复进攻前的态势。但国民党军为保存实力,固守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仍是敌来我打,敌退我停,没有利用新的有利形势和条件主动地向敌发起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