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同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一样,也是有关中国出路问题的争论,不过,侧重点是经济出路问题。

实现现代化,自近代以来一直是有志于中国富强的人们的一项追求。“师夷长技”的提倡,“中体西用”的主张,洋务活动的推行,变法维新的尝试, 中华民国的缔造,“实业计划”的制定,代表了从地主阶级改革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使中国走向现代化所作出的努力。当然那时并没有“现代化”一词的出现,也没有对现代化的内容作出全面论证,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未能达到。中国仍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进入 30 年代以后,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和连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中国的国民经济愈加衰落。同时,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至 1933 年春,日本帝国主义已侵占了整个东北。落后挨打的严酷事实,使现代化的重要性更突出地显现出来。30 年代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1933 年 7 月,《申报月刊》利用创刊一周年的机会,出版“中国现代化

问题特辑”,刊登 26 篇论文,从各方面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

(一)关于“现代化”的必要及其含义。

《申报月刊》编辑部为特辑所写的“编者之言”中,对“现代化”的必

要性作了清楚的说明:“中国现代化”问题,虽然已是“八九十年来的宿题”,但“中国生产以及国防方面的‘现代化’,至今还是十分幼稚落后。到了现在,竟然国民经济程度,低落到大部分人罹于半饥饿的惨状,对外防卫的实力,微弱到失地四省,莫筹一展的地步。”“须知今后中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不特无以‘足兵’,亦且无以‘足食’, 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编者把是否“现代化”的问题,提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加以认识,是相当深刻的。

在讨论中尽管多是从经济现代化的角度立论,但实际上对现代化含义的理解仍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有:(1)“现代化”应分广狭二义,广义的现代化包含社会的各个方面,现代化应是整个社会的;狭义的现代化即指产业革命、经济改造、生产力的提高。(2)现代化虽然包括政治文化学术及社会制度各方面,但主要含义却是经济方面的,即工业化与机械化。(3)就国家社会言,现代化只指工业化,“凡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即是一个工业化的国家”,至于政治、宗教,“与现代化无必然的关系”;就个人和物品言,“现代化包含着进步的意思”。(4)现代化“就是‘革新’的另一种说法”。(5) 现代化是一种“过程”,过去指“资本主义化”,现在“无疑的是指那走向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而言”。(6)如同中国革命是全世界推翻国际资本帝国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一样,中国的现代化也是“全世界‘现代化’的大连锁之一”。

(二)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困难、障碍和先决条件。

这是《申报月刊》提出讨论的重点之一,有 21 篇文章回答了这个问题。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明确指出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来自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国内封建势力的束缚,因此,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如有的论者说: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当然是须先消灭障碍中国前进的反动堡垒,把中国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魔掌里夺回来。换言之,即对外发动民族革命战争,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一切经济上与政治上之桎梏,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统治;同时对内发动广大的民主斗争,扫荡军阀政治,肃清残余的封建势力。”二是认为“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人先自侮乃至外侮”,中国之实业不振,系由“自身种种原因所造成”,补救之法,当然要从克服自身之弱点做起。诸如利源未浚、地力未尽、技术幼稚、方法陈旧、管理不善、资金缺乏、运输阻滞、产品粗劣、政治腐败等等,认为应该由改善这些状况做起。三是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中华民族本是教育程度不足的人民”,而现在又“都不知道把精神文明建筑在物质文明之上”,只是强调“物质救国”,这就造成一种“想学德意俄,我们没有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想学英美,我们又没有自由开化的民众”的状况。挽救的方法,当然只有从发展教育入手。

(三)关于现代化的方式和资本问题。

这是《申报月刊》所提另一讨论重点。关于现代化方式即道路问题,不少人主张社会主义,也有不少人主张经过非资本主义路线进入社会主义,或主张兼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所长,或主张实行“受限制的资本主义”, 还有人明确主张资本主义。

赞同社会主义方式的人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实认为中国应走社会主义的发展经济的道路。他们从当时全球性的经济恐慌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又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看到了希望,指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生产与分配才有合理的处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遭遇的严重经济恐慌, 我们不能重复”。另一种主张社会主义方式的人,是把社会主义只单纯理解为“统制经济”或“计划经济”,断言可以“于不破坏社会秩序之范围内, 推进社会主义式的‘中国现代化’”,可以不对现制度进行批判和分析,而着力于研究推进统制经济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非资本主义路线”的主张是:中国社会为半封建主义半资本主义的国家,既不需要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化,目前也不需要社会主义革命,它所需要的是“由广大被压迫群众自动地联合起来组织起来,创造非资本主义的胜利的条件”,一面凭借广泛的政治力量,扫除封建剥削,消灭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支配,一面确立进步的经济政策来改造涣散的小农经济,“经过相当的发展以后,再开始从各经济部门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有人称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现代化”。

主张资本主义方式的人认为,“经济进化有一定之程序”,中国为一贫困之国家,第一步当设法增加富力;而“获得为人类本性”,“财富之增加, 非实行个人主义,殆无由达其目的也。”所以,“欲使中国现代化,以采用私人资本主义为宜”。

关于现代化所用资金来源问题,除个别论者主张“孤军奋斗”、完全采用国民资本外,其他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利用外资,“国民资本及外国资本,当同时兼用”,但必须是“利用外资”,而不能“为外资所利用”。

《申报月刊》所发起的这次讨论,虽然仅限于知识界,但仍具有重要意义。它把体现世界潮流的现代化问题突出地提到中国人民面前,并且提出不少有价值的意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思想界的一大进步。《东方杂志》等许多刊物也相继发表文章,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现代化问题的主体当然是经济规代化,但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必须创造相应的政治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问题讨论,是同旨在说明中国要不要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社会性质的论战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这一论战的发展。现代化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走向问题,所以,不久它又成为“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 之争中的重要议题。到 30 年代下半期和 40 年代,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仍在时断时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