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两种命运的决战一、抗战胜利后的形势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世界呈现出资本主义衰落、社会主义兴盛的局面。这种形势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是有利的。但是,国际环境也有不利于中国人民的一面。首先,是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等经济和军事强国。它依仗经济、军事优势和对原子弹的垄断,妄图称霸世界。在中国,美国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企图通过蒋介石把中国变为它的附庸国和称霸世界的基地。它的办法,起初是一面援助国民党尽可能广大地在中国确立其权力,甚至“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一面鼓励国共双方进行协商,由国民党做些民主改革,共产党则交出军队和政权,由此在中国建立一个蒋介石领导下的、各党派共同参加的、亲美的联合政府。但是,美国的这一意图既违背中国人民的利益,又不完全符合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的需要,因而受到国共双方的反对。当和平“调停”失败后,美国便走上公开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道路。其次, 是苏联对中国的态度。社会主义苏联的存在及其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起着支持作用,对美国在中国的行动起着限制作用,进入东北的苏联红军,在一定程度上掩护了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但是,苏联对中国共产党存有偏见并估计过低,而对国民党则估计过高,所以它一再向美国和蒋介石表示,苏联只承认并支持国民党政府这个“唯一合法的政府”,希望中国以蒋介石为“领袖”实现“统一”。在关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照会中,苏联政府声明:它“同意予中国以道义上与军需品及其它物资之援助,此项援助当完全供给中国中央政府即国民政府”。苏联这种只支持国民党政府的态度,对美国“扶蒋反共”和蒋介石独裁内战政策起了鼓励作用。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随着日本的投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的矛盾,立即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两种命运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毛泽东说:抗日战争阶段过去之后,“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蒋介石说要‘建国’,今后就是建什么国的斗争。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将是一场很复杂的斗争。目前这个斗争表现为蒋介石要篡夺抗战胜利果实和我们反对他的篡夺的斗争”①。由于蒋介石推行反共政策, 妄图独占抗战果实,抗日民族战争一结束,新的国内战争的危险立即摆在中国面前。

在日本发出乞降照会的第二天,8 月 11 日,蒋介石一连发出三道命令。一是要八路军“就原地驻防待命”,“勿再擅自行动”,所有受降事宜,均由国民政府“统筹决定”。二是命令各地伪军“就现在驻地”,“切实负责, 维持治安”,“不得擅自迁移驻地,或受任何部队改编”。意即利用伪军阻挡人民军队,以便国民党独占抗战果实。接着国民党对伪军大量收编,把许多伪政权和伪军头目封为国民党军的什么总司令、总指挥、绥靖司令、先遣司令等。国民党还向日军发出命令,要日军对人民军队的接收“作有效之防

①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第 2 版,第 1130 页。

卫”,对已被人民军队攻占的地方,要“将其收回”。演出了蒋日伪大合流的丑剧。三是命令国民党军“积极推进,勿稍松懈”。随后,蒋介石在美国的帮助下,积极调兵遣将,抢占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美国进行了号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空运和海运”,出动大批飞机、军舰,把远在西南、西北和印度境内的几十万国民党军运往华北、华中、东北。美国还直接派遣海军陆战队进入中国一些城市,以帮助蒋介石“接收”。这样,沦陷区的大中城市和铁路交通线基本被国民党军所抢占。

经过 8 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空前壮大起来。中共党员已有 120 万人;解放区已有 1 亿人口、120 多万军队、200 多万民兵。这是蒋介石决心消灭的力量,但也是他不敢轻视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洞悉蒋介石独裁内战的政策,一方面作好迎击进攻的准备,一方面仍然力主通过和平民主的途径,实现建立新中国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在中共“七大”上就确定了的。8 月 25 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宣言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全民族的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团结的主张反映了饱受战乱之苦的广大中国人民的愿望。中国民主同盟于 8 月 15 日发表的《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主张“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并要求“全国的老百姓”、“国际的朋友”、“执政的中国国民党”、“有土地有人民也有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支持他们的主张。9 月 6

日,成都文化界 200 多人发表“呼吁和平反对内战”宣言,尖锐指出了严重的内战危机及其根源所在。宣言说:“在敌人无条件投降的话刚吐出口的时候,内战的阴霾霎时密布了全中国的天空”,其根源即“存在于政治上缺乏以人民大众作主的民主制度,存在于国家的政权一直为一党的少数人所把持”。同月,第三党领导人发表谈话,希望“全国党派,无论在朝在野,均各以和平建国为共同目标”,尤其希望当政的国民党,“顺应世界潮流”, 接纳举国一致的“和平建国、民主统一”的要求。总之,人民革命力量已经壮大起来,和平民主成了战后中国强大的历史潮流。

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空前壮大,和平民主成为全国各阶层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一致要求,同时由于美国在一个时期内也希望蒋介石能用政治的办法“和平”统一中国,蒋介石要完成全面内战的准备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蒋介石在加紧抢夺抗战果实,积极部署内战的同时,也打出了“和平”的招牌。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在抗战胜利后的 1 年时间中,国内政治斗争显得十分突出,先后有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及短暂的和平局面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