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领导国民党继续斗争,进行了“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但又不断失败。这些失败,一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势力的强大,一是来自国民党内部的破坏。1922 年孙中山由于他所倚重的陈炯明的叛变,而陷于深深的绝望和苦闷之中。在这样的境遇中,孙中山先后得到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

早在听到俄国革命成功消息时,孙中山就产生了“想同列宁直接联系, 交流革命经验”的想法①,争取列宁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为此,他在 1918 年春从广州给列宁拍去一个电报,祝贺十月革命的胜利,指出“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目标相同”,“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②。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正受到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包围、封锁和武装干涉,处境十分孤立和困难。因此,列宁得电后十分感动,立即响应,表示两国革命“正遇到一些空前未有的困难,呼吁共同斗争,互相支援”。③从此,双方建立了联系。

1920 年秋,魏金斯基在帮助陈独秀等人筹建中共时期,去孙中山寓所拜

见了他,就苏俄与孙中山建立关系问题初步交换了意见。翌年 11 月,马林由张太雷陪同,又去桂林拜会了孙中山,双方长谈三次。马林向孙提出两项重要建议:组织一个能联合各阶层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政党;建立革命武装的核心,从创办军官学校着手。孙中山十分赞同这些建议。1922 年 4 月,少共国际代表达林来华指导青年团工作时,又以苏俄全权代表身份与孙中山会谈, 就苏俄对孙中山的支持和孙中山正式承认苏维埃政权问题交换了意见。

当时孙中山领导的广州政府和北伐事业相当困难,正多方争取援助。但是英国、美国都支持陈炯明叛变,乐意看到广州政府垮台。因此,在平叛失败被迫离开广州时,孙中山思想有了急剧的转变:对西方完全失望,转而与苏联结盟。患难识知己,孙中山在最困难的时候,找到了真正的朋友。

1922 年秋,列宁根据马林建议,派出越飞作为苏俄第一个公开的、正式的特命全权大使赴华。越飞在北京遭到北洋政府冷落之后,与孙中山及其代表廖仲恺进行了多次会谈,就改组国民党和建立军队,以及苏联与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等问题,达成了一些原则意见。1923 年 1 月,他们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至此,孙中山的联俄政策确立起来,并昭告世界。

1919 年发生在北京波及到全国的五四爱国运动,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姿态,给予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孙中山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 看到了自己依靠的海外华侨以外一个更加强大的力量,看到了自己所借助的南方军阀势力以外真正革命的力量——工农民众的力量。从工农民众身上, 孙中山获得了继续革命的勇气和力量。

以俄为师,依靠工农,最后归结到国民党改组,与共产党合作。除了列宁和共产国际之外,最早推动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的是李大钊。早在 1919 年,孙中山就与李大钊开始接触。李信仰并宣传马克思主义,对孙中山也发生了影响,孙把李大钊等引为“真正的革命同志,他知道,在斗争中他能依

① 宋庆龄:《孙中山和他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人民日报》,1962 年 11 月 12 日。

② 《孙中山的一个未公布的文件》,苏联《布尔什维克》杂志,1950 年第 19 期。

③ 苏联《国际生活》,1957 年第 11 期。

靠他们的明确的思想和无畏的勇气”①。1922 年 8 月中下旬,正是陈炯明背叛孙中山而去的时候,李大钊来到他的身边。李根据中共“二大”精神,与已经加入共产党的老同盟会员林祖涵一起,同孙中山进行了多次交谈,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接着,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加入国民党。国民党改组和国共合作开始了实质性的工作。

  1. 月 4 日,孙中山召集各地国民党负责人会议,马林、陈独秀、张太雷也应邀出席。会议正式决定改组国民党。接着,孙中山指定有陈独秀参加的 9 人国民党党务改进案起草委员会,具体筹划改组工作。但是,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特别是联共政策遭到国民党右派的强烈反对,改组工作进展缓慢。孙中山坚决排除阻力,坚持正确方向。1923 年 8 月,他派蒋介石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10 月,又聘苏联代表鲍罗廷为政治顾问, 帮助国民党改组。11 月 12 日,正式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宣言总结了国民党成立以来的成绩及失败教训,指出这次改组,要“务求主义详明, 政策切实,而符合民众所渴望”;在组织上,“务使上下沟通,有指臂之用, 分子淘汰,去恶留良”①。根据宣言精神,孙中山派廖仲恺等到上海组织临时中央上海执行部,派李大钊负责北京党务改组工作,并在广州重新登记党员。

1924 年 1 月 20—30 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165 位代表出席。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毛泽东等多人参加了大会。大会主席孙中山在开幕词中说:“此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改组国民党,要把国民党再来组成一个有力量有具体的政党;第二件,就是用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

大会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原则,接受了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中国国民党章程》。

大会讨论《中国国民党章程》时,少数人反对国共合作,提出“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的提案。李大钊以北京代表名义发表《意见书》表示:“我等之加入本党,是为有所贡献于本党,以贡献于国民革命的事业而来的,断乎不是为取巧讨便宜”;“所以我们来参加本党而兼跨固有的党籍,是光明正大的行为。”②廖仲恺等支持李大钊的声明。结果大会否决了国民党员不得跨党的提案。

大会的重要成果是通过了《宣言》。宣言重新解释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关于民族主义,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以“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关于民权主义,以“三权分立”为原则,主张实行直接、普遍、革命的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国民党主张的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要以反对或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为划分能否享受国民自由及权利的标准。关于民生主义,其原则有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并特别指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在“国民党之政纲”中,明确规定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实行中央及地方均权主义,及人民享有的各项自由权等。

① 宋庆龄:《孙中山和他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宋庆龄选集》,第 465 页,中华书局版。

① 《革命文献》,第 8 辑,第 1079—1080 页,台北出版。

② 《革命文献》,第 9 辑,第 1243 页。

孙中山指出:此次宣言的通过,“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对内“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对外“定要反抗帝国侵略主义”①。这个宣言,标志着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政治原则和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相同,因此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大会选举了国民党第一届中央委员会,谭平山、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张国焘、林祖涵等数名共产党员入选。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国共合作的正式确立。国民党经过这次改组,逐步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而领导权则掌握在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左派手中。

国民党改组后,孙中山就在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在广东黄埔创办了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6 月 16 日正式开学,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周恩来、叶剑英、恽代英等人参加了学校的领导和教学工作。黄埔军校的建设得到苏联的帮助,学习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后来这些制度又被推广到国民革命军各军中去。该校培养的学生,对后来的中国军事和政治,发生了相当的影响。该校也是蒋介石军事发迹的摇篮。以蒋为首的黄埔系军事团体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后来国民党新军阀军队的统一,不像北洋系旧军阀不断的分裂和混战。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工农群众运动的发展,引起了帝国主义反动派的恐慌。英帝国主义为破坏中国革命,一面支持陈炯明“反攻”广州,一面怂恿陈廉伯利用商团势力于 1924 年 10 月 10 日发动武装叛乱,企图配合陈炯明推翻广州政府。

在广州革命政权万分危急的紧要关头,孙中山在共产党支持下,于 10

月 13 日,断然命令参加北伐的全部警卫军和湘、粤军一部分,星夜兼程回师广州平叛,解散了广州商团,摧毁了商团武装,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以上这些表明,国民党改组后,与工农相结合,面目一新,生气勃勃, 前途光明,与过去追随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军阀“护国”、“护法”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①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录》,第 2、8 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