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实施“工业生态系统”的探讨

(一)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

  1. 生态基础的消耗超过了恢复速度

由于工业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全球生态基础的消耗超过了恢复的速度。与本世纪初相比,世界经济增长了 20 倍,工业生产增加了 50 倍。这种增长率的 4/5 是 1950 年以后实现的。生活在今日地球上的52 亿人消耗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的 40%以上。最近 300 年对全球生态循环(大气、水文、土地、物种的多样化以及养料供应)造成的已得到证实的损害,有 50%以上是最近 30 年里造成的。

地球上约 40 个国家在短期内得不到充足的水。像非洲大陆受沙漠扩大的

威胁,目前干旱土地每年扩大 600 万平方公里。动植物品种灭亡的速度是人

类出现前夕的 1 万倍。热带森林如果被持续不断地开垦,约 40 年后将被消灭。它是地球的有着无限生物财富的绿色肺部。

  1. 发达国家 10%的人口消耗全球 75%的能源

除了大自然消耗的加速以外,环境危机尖锐化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全世界范围内社会不公平与贫困自 80 年代以来又不断加剧。如果世界最富有的 10

%人口享用自然财富的程度成为世界人均标准,那么世界马上会面临生态的崩溃。工业国家约 13 亿人口已经欠下了生态方面的巨大债务,现在仍在消耗着 75%以上的商业能源和约 80%的原料。这种“富裕”是不能推广的,它也是以不平等和不负责任为基础的;发达国家不仅在吃老本,而且在靠牺牲第三世界生活。

现在出现了殖民化的第三个浪费。在炮舰和经济依赖性之后,现在由于破坏环境的工业和有毒垃圾的出口而增加了一种生态殖民主义。因此,不要只说主要问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对出现如此大的环境问题负有责任的首先是发达国家。关于世界人口到 2025 年将增加到 85 亿的预测,使积累起来的问题发展更加严重;无节制的能源消耗、每天增加的化学品、不断增高的垃圾山、日益扩大的公路和空中交通,以及土地和森林的毁灭。气候变暖有着特殊的分配效应。气候破坏带来的损失不仅是严重的,而且分配不平均;受害特别大的又是地球上最穷的地区。

  1. 环境破坏加速和全球化

环境破坏的加速和全球化,加剧了社会和环境经济之间的紧张关系:一方面,迄今为止的工业增长形式的进一步扩大迅速遇到了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大部分人生活在不发达的状况之下。

据 1992 年美国报道,环境污染损失一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17%。发达国家基本上占 1%~2%;越不发达国家占比例越大,墨西哥占 12%,印度厄西亚占 17%。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一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在发展中国家,环境破坏越加严重。

  1. 当代“技术与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改变

工业社会的“成功”之路可能导致崩溃,并给民主、社会、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共处带来无法估计的风险。这种现实的危险不仅产生于“市场”和“计划”这两种传统的机制,而且从更深一层看产生于一种在近代已成为进步的象征的技术与经济。为了避免未来的环境威胁,必须迅速制订出有区别的、

对工业发展所造成环境破坏效应起限制作用的政策与方案。社会和环境改造的前提是改变这种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典范,改成适应持续发展的模式。

如果发达国家不准备和不能够大幅度减少它们的能源和原料消耗,并把这方面的技术转让给第三世界,那么发展中国家为赶上去而搞的工业化,完全可能导致环境的崩溃。气候灾难的后果将是饥荒、民族大迁移和生态循环的严重破坏。现在有发生全球环境危机的危险,环境危机严重影响各国人民的共处。因此,目前占优势的、把安全首先解释为经济增长或军事实力的方案,也将失去其存在的理由。

为了防止环境破坏和气候灾难的出现,必须重新确定政治座标系统。否则怎么能让像中国和印度这样一些人口众多、并且是下一个世纪的潜在大国的国家不按我们的榜样去燃烧它们蕴藏量丰富的煤炭呢?加拿大的人均能源消耗量与这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最多的要高出 32 倍。在美国 1000 个居民中

有 600 辆汽车,在印度只有 2 辆。如果第三世界也有类似这么多的汽车,任何人无权责怪,但对环境将造成更大的破坏,经济要发展,生活要改善,环境要保护。要达此目的只有采用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改变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

许多国家里存在着体制矛盾、民族矛盾,巨大的社会差别和短期的实用利益,在由这些国家组成的四分五裂的世界上,我们怎么能避免上述全球性的危险呢?原则上可以设想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民主塑造的方式;另一种是以专制办法强行实施的方式。

  1. 彻底改造工业社会和改革世界经济。这包括同第三世界分摊环境负担

(补救)。只有工业国家掌握着这种政策的关键。它们必须扮演先锋的角色, 因为如果自己没有环境上的信誉,那么向发展中国家提出的采取契约性环保行动的建议都会解释为“特殊形式的新殖民主义”。采取这种改造政策的目标是使世界社会得到持续发展。这就要发达国家彻底消除工业污染及其潜在危害,从根本上采取措施。

  1. 建立一种“生态专制”机制。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理由:第一,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环境学上的生存利益,颁布法令,强行削减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第二,一些国家或经济组织为了经济上的利益在分配日益紧缺的环境资源的斗争中限制第三世界的发展(实行国际管理,建立跨国康采恩)。这两种可能性都决定了要以专制方式剥夺自由;要么自上而下地把一种环境怪兽强加于“无知的”社会成员,要么搞政治的和经济的压迫,其中包括发生军事冲突的危险。这两种都是无用的政策,既不符合宪法,也不能解决问题。

  1. 改变观念,实施工业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工业社会仅在 150 年里对环境的破坏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社会。现在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即是否只有一种尚未发现的技术和经济活力的社会才能防止人类的自我毁灭的进程?我们是否需要一种不同于工业进步哲学的新文化?社会的发展能否在对外关系上保持平衡,而在内部则保持创造能力和活力?为了把各种进程合到一起而不是加深分工,为了减慢而不是加速,为了创造更大的机会均等而不是加深南北分裂,有必要创造什么样的前提?

迄今人们对环境问题作出的回答是不够的。尽管采用了现代的技术,在局部领域作了政策纠正,采用了不破坏环境的操作方法,环境意识也增加了, 但是,只是在一些点上减少了破坏环境的活力,而不是消除了这种活力。罗马俱乐部的创始人奥雷利奥·佩切伊说过,人类正处于“时代的十字路口”。

许多事情说明他的这一论点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必须准备不仅在某些点上, 而是从原则上对我们迄今为止的思维方式提出疑问。其前提是,要认清老的思维、老的观念是破坏人类和自然共处的发动机。

因为我们不能(或许是尚不能)回答一些重要的问题,所以必须争取到时间进行思考和提出改革办法。在全球性的环境和社会政策上应采取的初步步骤是:

·本着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行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规划制定发展战略。

·建立环境登记册,以便为采用以经济、财政和计划措施所必须的一切政策更加符合环保要求和具有透明性。

·开发智能型的技术,使得有可能进行灵活的、有利于环境的生产;这些技术和方法必须合理使用能源、爱惜资源、避免产生废料和节省土地。

·为制订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政策采取主动行动,作为第一步,先规定实行世界范围的环境管理,规定在一国和国际范围内改善环境政策的协调。

·就世界范围内的裁军计划达成协议,以便腾出资金来采取环保措施和改造能源系统,从而对共同的安全形成一种新的理解。

·各国都建立一个类似于美国的世界观察研究机构,以便收集信息,为决策服务,为治理技术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政治家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想象力。因而也要求进行政治体制及其联络与决策结构的现代化。

·实施工业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国家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工业生态系统”。这指的是一种工业程序,它能把能源、资源的投入以及废品和污染物质减少到最低程度。

大胆地实行更多的民主,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这是对我们社会进行环境改造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而没有男女公民的积极参与是不能完成这种改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