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高对加速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紧迫感

  1. 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这一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学说,要求把科学技术必须放到第一的位置上来。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对照我们的认识和实践还是有不少差距的。环保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的工作,近年来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但仍有许多问题,特别是科技、经济和环境相结合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许多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多流于口头。加上体制上的原因,没有紧迫感和危机感, 这个问题不解决,环保最佳实用技术的推广,就不会取得大的突破。

这一论断深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它要求我们必须把“面向” 和“依靠”很好地衔接起来。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否则环保工作很难再上一个新的高度。最近在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要求实现“三个转变”推行清洁生产,推行清洁生产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很难改变我国技术差、成本高、效益低、污染重的局面,这种局面不但直接影响我国的环境技术水平, 而重要的是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发展环保高新技术,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

这一论断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总体目标,它要求我们从体制上、政策上、制度上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我国有许多环保科技成果难于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方面因为有些环保科技成果没有直接的经济效

益,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不顺,环保科技成果推广政策不配套,推广应用机制运转不灵,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机制的作用不明确。必须深化环保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国家环保局直属单位的科技体制改革, 从课题立项到成果的推广应用要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广大环保科技人员要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建立经济、科技与环境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这一论断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环保科技工作的领导。

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发展中国家经济要想有高速发展遇到的阻力很多。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世界经济的竞争实质上表现在科学技术物化在商品中含“金”量的竞争。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续发展也是一句空话。我们要真正把科学技术纳入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导向作用。

  1. 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仍需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对于如何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和我国的实践说明,解决环境问题的三个支点是:投入、管理、科技。

十几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是采用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强化环境管理”战略,这种战略花钱少,收益大,可以解决大部分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污染。到目前为止,我国建立了八项制度,这在世界上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也是个典范。强化环境管理只能解决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环境问题。我国环境问题最终的解决,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80 年代初,李鹏同志明确提出:防治环境污染,一靠政策、二靠管理、三靠技术。我国根据当时的情况和抓主要矛盾的思想,把“强化环境管理” 作为整个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环节。经过十年的努力,在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宏伟目标下,而环境质量基本上保持在 80 年代初的水平。这是我国强化环境管理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曲格平同志多次谈到强化环境管理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两个车轮,特别是 1991 年 3 月在环保科技工作座谈会上作了“转变环保科技管理工作方向是当务之急”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在经济发展日益受到各种资源制约的今天,不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是不可思议的。这对整个国民经济来讲是如此,对环境保护来讲也是如此。离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不仅难以实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就是做到控制环境污染的发展也很困难。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以先进的防治技术为基础,通过实施严格的污染监督,方能实现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的目标。”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传统的速度型发展战略,经济发展速度虽快, 但资源、能源浪费大,既造成环境污染也不能持续发展。据统计,我国工业生产设备役龄超过 30 年的达 32%,而大多数为五六十年代的水平;我国炼 1

吨钢耗水 30 吨,而美国才 3.5 吨。水土流失给国民经济和生态破坏造成了许多危害,黄土高原每年流失的氮、磷、钾相当于全国生产化肥的总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采用效益型发展战略,走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解决我国经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国生存与发展的压力日益严重,而投入不足及长期性生态破坏严重, 是中国环境质量不易改善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许多科学家预言生态破坏将成为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和

最严峻的挑战。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也将不断演变成中华民族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最主要的危机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要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1. 深化环保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进步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科技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也就不能不影响到我国科技体制的目标模式。

我国科技体制一直是条块分割,经济部门、科技部门、环境部门之间没有根本的经济关系,各自都有发展目标,但没有联系和制约。这种计划体制一开始就造成了科技与经济脱节。

十四大报告指出:“建立和完善科技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当前的条件下,环保科技所谓“有效结合的机制”,真正发挥作用的仍是计划,而市场仅占一小部分。因为环境科技进步要解决的问题,常常是中期与长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或是区域环境问题、行业污染问题、全球环境问题⋯⋯,而市场需求都常常是近期或目前的需求,所以由市场机制提出的科学技术问题,往往就事论事, 急功近利,这就需要由国家的宏观计划弥补这一缺点。但是,从长远来看, 环境科技体制的改革必须面向市场。环境科研院、所除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外,还必须尽快进入市场,必须下楼出院,要面向我国的环境污染实际情况选择科研课题,逐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国家环境保护局直属院、所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核心。我国环保科技体制改革的归宿就是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尽快使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速我国环保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实用化、产业化、国际化。只有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才能调动广大环保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成果转化率。

不深化环保科技体制的改革,不但不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环境保护工作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成为一句空话,更为重要的是不可能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我们要唤起全民族改革的忧患感,环境破坏的危机感,依靠科技进步的紧迫感!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科技体制,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90 年代我国环境科技界的重要任务。

要继续按照“稳定一头,放开一片”的指导原则,大力推进环保科研院所的机构改革。要逐步建立和健全环保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加快环保科技成果的推广。环保科技管理部门,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科技发展和改革的战略、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上来,为促进环保科技的发展,为促进环保科技成果的推广,为促进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