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启示:改变观念,强化环境管理的思路
- 形势
21 世纪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建立、经济飞跃发展的世纪,也是环境保护重塑工业,推进经济变革的世纪。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面临三个重大转折
第一,在世界观察研究所的年度报告《1993 年世界状况》中估计,环境问题正在重塑全球经济。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正在为未来 10 年世纪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将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
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年 9200 万的速度增加,使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恶化已经造成了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欧洲每年在森林资源上的损失达 300 亿美元;非洲由于过度放牧造成的损失每年达 70 亿美元;全球变暖
使美国每年花费 600 亿美元。环境问题是严峻的,但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呼吁各国政治决策者们不仅要关注有关法规,更重要的是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强化管理,建立一个有利于“绿色工业”的环境,比如改变税收方法,设立环境投资基金,采用环境标准控制贷款等等。
如果我国不重视面临的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那么不仅影响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飞跃。
第二,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特
征是,管理对象从个体转向总量;内容从实物分配转向制定经济政策、战略指导和信息咨询;方式从直接管理转向调节市场;中心从协调数量转到协调市场上各经济主体的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改革以往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体制,使政府管理机构、职能等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模式应是“小政府、大社会或大服务”;同时要求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求政府行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要求政府更新政策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增强价值、效益、效率等观念,搞好“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
由全球环境问题引发的环境革命已经成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旋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所面临的两个重大转折,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最好契机。我们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大好形势。
中国的环保工作已有 20 年的历史,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有效地控制了环境污染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第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自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1992 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 12.8%,居世界第一。1992 年,引进外资合同额达到 685 亿美元,一举突破了 1978~1991 年累计额 600 亿美元大关。据世界银行推算,我国 1991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 4200 亿美元,在全世界排在第十位。
据有关材料报道:在中国经济刚刚开始加速发展的阶段,北京和沈阳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就已接近东京和川崎的程度了。1965 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为 1000 美元,1991 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大约也为 1000 美元(我国
统计为 300 美元,数据来源《经济学家》杂志)。可以说,中国 1991 年水平相当于日本 1965 年的水平。但是中国的能源、煤炭占 74%~76%,脱硫脱硝都有一定的困难。此外,还受一定条件的制约:
·中国煤炭含硫量高,平均达 1.72%;
·所生产煤炭 90%为燃料,“洗煤”仅占 20%;
·中国能源利用率低,日本为 57%,美国为 51%,中国只有 30%; 假定 1987~2000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 4.8%,那么到 2010 年
二氧化硫排放量达3724 万吨,按现在经济发展速度则要达到5600 万吨。(1986 年美国居世界首位为 2070 万吨,中国为 1970 万吨)。
从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环境污染趋势将越加严重。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 思路
学习国外的经验,必须结合国情。
·两个结合
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源头控制”与“尾部治理”相结合。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逐步开展“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控制。
·两种机制
经济与环境要协调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强化环保的政府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两条腿走路(1)制度两条腿
我们多年来总结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八项制度”要坚持实施,不断完善和发展。
另外,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对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研究和探讨一些新的制度,例如经济手段。
(2)软硬两条腿
强化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必须有信息和管理等软科学的支持。必须加强环境法制和环境标准的建设,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职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与此同时,必须加强硬件,环境保护工作要上新的台阶,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源头控制”与“尾部治理”相结合的战略,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要加强科技示范工程、示范区的建设,应做为本届政府的一项重大举措。
我们正处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时期,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危机之中,要唤起全国人民的生存危机感,民族的忧患感,改革的紧迫感,走出困境和低谷,迎接新世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