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毛泽东 1942 年为《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特刊》题词说:“推陈出新”。建国初期,毛泽东又分别为庆祝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和《天津日报》写下“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它是毛泽东为戏曲改革和创新制定的基本方针,但也概括了人类历史发展和文学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总是以新的代替旧的,按照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法则向前运动和发展。“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推陈就不能出新。但推陈不是将遗产全盘否定,一笔勾销,拒绝任何继承,而是严格区分为精华与糟粕两个部分,以吸取其民主性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使之成为出新的基础和前提。推陈与出新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推陈, 就是要在继承和借鉴中外文艺遗产时,扬弃那些不适合今天需要的东西;出新,就是要在继承和借鉴文艺遗产中有积极意义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革新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艺。没有对文艺遗产的批判继承和借鉴,新文艺的产生和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没有在批判继承和借鉴基础上的革新创造,新文艺就从根本上失去了生命力。有批判,有继承,有革新,有创造,才能使社会主义文艺更有效地反映新的社会生活,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

“推陈出新”与“百花齐放”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文学艺术要通过对遗产的批判继承和借鉴,走大力改革和创新之路,充分发挥文艺生产的创造力,积极创作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生活和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文艺作品, 就不可能束缚文艺家的手脚,而必然要鼓励各种不同的体裁、形式、流派和风格在相互竞争中共同发展,形成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毛泽东早在《讲话》中,就已指出:“在团结抗日的大原则下,我们应该容许包含各种各色政治态度的文艺作品的存在”,“我们的批评也应该允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他又强调说:“特别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应该‘标新立异’,但是,应该是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立异。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立异,越多越好,不要雷同。雷同就成为八股。”为群众所欢迎的“越多越好”的

“标新立异”,是社会主义艺术创新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实质。周恩来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闭幕典礼上的

讲话中曾说,必须把花开放出来,没有花你怎么能出新?如果不 先“百花齐放”,那你怎么去加以改革,怎么去加以发展呢?没有基础,怎么出新呢?这是对毛泽东上述主张的精辟阐述和发挥,

揭示了文艺创新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文化大革命”中,这一方针遭到破坏,给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造成严重损失。粉碎“四人

帮”以后,才得到继续贯彻执行,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