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

毛泽东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能动的反映论原理,阐述的关于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这里明确强调:社会生活不断发展, 无比丰富,是永不枯竭的文艺源泉;文艺的源泉只有社会生活这一个,不会有第二个;文学艺术必须从“自然形态”的实际生活吸取营养与原料,才能进行加工,进行创作,才会不断繁荣和发展。文艺史表明,生活是文学艺术唯一源泉的原理,揭示了文艺创作和发雇的普遍规律。从文艺的起源来看, 人类童年时期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原始形态的艺术,都是对原始人的劳动生活和生产斗争的反映。再从文艺的发展来看,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特别是那些具有巨大审美认识价值的史诗性作品,毫无例外都是在当时社会生活和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来的,都是对彼时彼地社会实际生活真实生动的反映。没有生活这个源泉,就不可能有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认为完全脱离现实生活、超出于人间世的文艺家是没有的。在《叶紫作〈丰收〉序》中,鲁迅说得更加尖锐: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这与毛泽东所说的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完全一致的。生活虽然是文艺的唯一源泉, 但它毕竟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异常广阔和庞杂,并不是任何生活都可以成为文艺创作的材料,必须经过文艺家“头脑”的选择和加工创造,才能形成被称为“第二自然”的文艺作品。这就要求文艺家必须树立先进的世界观、审美观,正确地认识和反映生活,创造出符合历史前进和人民群众审美需要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