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琵琶女有平等心情

唐代中后期大诗人白居易,出身于小官僚家庭,亲历战乱,这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贫苦人民,比较了解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他继承了从《诗经》到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大力倡导和推动了“为时”、“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诗歌运动,并在创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尤以讽谕和感伤二类作品更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丰富的现实内容。毛泽东对自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的标题连划三个大圈,在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句旁,一路密圈,表明毛泽东对白诗的重视和喜爱。他还在这首诗的天头上,写下一段重要批注, 曰:“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张贻玖:《毛泽东和诗》,春秋出版社,1987 年版第 16

页)此诗是诗人被贬江州的次年写的。在此之前,他在左拾遗任上,胸怀“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雄大抱负,一再上奏朝廷,要求改革时弊, 却因此而得罪了权豪显宦,终被排挤出上层统治集团,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在此诗里,诗人将“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同自己的身世际遇联系在一起,遂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一个封建士大夫对沦落风尘的烟花妓女表示深切理解和“平等的心情”,显然是难能可贵的。毛泽东称赞这是“白诗高处”,可谓一语破的。毛泽东对白居易作品中哲理性较强的咏史诗也很爱读,并用于加深对现实斗争的认识和理解。他对白诗《放言五首》中的第三首:“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占龟与祝奢。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全诗都用红笔划满了着重线。1939 年 5 月 30 日,他在延安作题为《永久奋斗》的演说中,就曾引用过这首诗。1972 年在批判林彪时,毛泽东再次引这首诗的后四句,说明: 一个人错误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认识一个人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也是有一定过程的。对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毛泽东也在四五种诗集中都作了圈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