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要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他指出:“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 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在大会结束后考察上海的谈话中,江泽民又作了十分明确的概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应当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这对整个思想文化战线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文艺战线来说,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是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在无限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中,不能没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体现社会共同目标、理想和追求的思想行为准则,否则社会就会失去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前发展的内驱力。从历史上看,不同社会、不同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社会主旋律。社会主义文艺要表现自己的时代主旋律,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现实生活,表现社会前进的本质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和鼓舞人民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无疑是天经地义的。

有人怀疑,提倡主旋律是否会导致题材狭隘,风格单一,公式化、概念化,文艺的路子越走越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提倡主旋律,和“双百”方针并不矛盾,它并不排斥其他有益于人民的作品。提倡主旋律,也并非对文艺题材的限止,并非局限于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和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表现古代的民族英雄、优秀人物、英明帝王,同样可以给人以爱国主义启迪、奋发向上的精神。老舍的《茶馆》反映了从清朝末年到北洋军阀时代老北京各种人物的命运,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可避免的崩溃,表达了“只有共产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并激发了观众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党和人民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四化建设的现实生活,积极反映时代精神,也不会导致题材、主题的单调狭窄。现实生活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各族人民、各行各业四化建设的沸腾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热爱人民,真正熟悉了他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 自己的审美视角、艺术风格进行创作,自然会产生题材、体裁、风格、样式各不相同的作品,深入现实生活,表现时代并不一定会产生公式化、概念化。相反,只有既不深入生活,对时代命运毫无感情,而又大写特写、胡编乱造, 才是产生公式化、概念化甚至庸俗低级作品的根本原因。

表现时代主旋律,是否不能写阴暗面只能“歌颂光明”?这也是一种误解。胡乔木在《当前思想战线的若干问题》的讲话中,曾讲到如何正确对待现实生活阴暗面的问题。他指出,建设新生活的道路,过去、现在、将来都不是平坦的,它是一场波澜壮阔、时间久远、涉及全国每个人的生活全过程的非常复杂、非常艰巨的斗争。真、善、美是同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在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中,歌颂与暴露常常不可避免地要结合在一起,在描写创业者向“四化”进军时,要狠狠揭露那些阻碍向“四化”进军的错误行为、错误思想。现实生活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理想,也有污秽;有光明,也有阴暗面,我们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

无论如何,一定要看清全局,看清主流,看清前途。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对党和人民的前途、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抱着积极的态度。并指出,着重于历史和现实的消极方面,站在正确的立场,作出深刻的描写,也可以给人民以教育,也可能产生好的作品。但人民绝不需要只是展览阴暗面,使人丧失信心、悲观厌世的作品。

表现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是人民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一代作家、艺术家的机遇、幸运和责任,它不是任何其他时代的作家、艺术家能够遇到、能够代替的。有志气、有出息的作家、艺术家,应该积极投身人民群众建设新生活的大潮中,完成这个光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