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与“推陈出新”
周恩来在《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闭幕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京戏与地方戏各有各的好处,所以要提倡‘百花齐放’。如果让我们来表决一下:荷花与梅花哪个好?我想这是很难的。夏天当然是荷花好,冬天当然是梅花好。”“这是有时间地点的不同,所以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毛主席指示说‘百花齐放’,这是非常恰当的。因为是百花,就各有各的好处。”地方戏也是一样,“首先地方戏的音乐语言就不一样,这个地方用这种音乐,那个地方用那种音乐,唱出来的腔调也不一样,各有各地方的风格。”一个西北人不爱听福建戏,爱看陕西梆子。一个福建人则听不懂陕西梆子。四川人说川戏好,上海人说沪剧好。“各个地方戏有各自的好处, 也有它的短处。因此,各个地方戏不要忙于比高低,应当承认‘百花齐放’, 应当让各个地方的戏曲艺术统统都发展起来。如果说这个地方的戏好,那个地方的戏不好,这就不能使那个地方戏的发展起来,至少要受到一些影响。如果把四川戏拿到福建去演,人家不懂,那又何苦呢?”
在谈到“百花齐放”与“推陈出新”的关系时,周恩来指出:“必须先把花开放出来,没有花你怎么能出新?”认为“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戏曲艺术, 首先得承认‘百花齐放’,也就是首先要发掘我们民间的戏曲艺术,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推陈出新’。如果不先‘百花齐放’,那你怎么去加以改革,怎么去加以发展呢?没有基础怎么改革,怎么出新呢?”总之,文艺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推陈出新”,但“推陈出新”的基础又是“百花齐放”,只有首先把花放出来,才能出新。他在谈到美术创作时,也说: “要百花齐放,众美争妍。各种画派都应该让它放一放,只有在长期的考验中,才能决定美不美。”(《学习周总理的光辉榜样,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奋勇前进》,《人民日报》1977 年 5 月 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