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效果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并论述的一个重要的文艺批评问题。毛泽东坚持辩证唯物论的动机与效果统一论,既批判了强调动机否认效果的唯心论倾向,又批判了强调效果否认动机的机械唯物论倾向。结合当时延安文艺界的实际,特别着重批判了前一种倾向,他指出:“检验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即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为(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人的认识正确与否,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同样,“文艺家几乎没有不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但究竟美不美,是否于社会有益,不能由文艺家自己说了算,只能通过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来检验,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建国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重申了文艺作品好坏应由群众评定的主张,他说:“他们好比是戏台上的演员,会唱,我们好比是观众,不会唱。但是,如果我们看戏看久了,那个长,那个短,就可以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戏唱得好坏,还是归观众评定的。要改正演员的错误, 还是靠看戏的人。观众的高明处就在这个地方。一个戏,人们经常喜欢看, 就可以继续演下去。有些戏,人们不大高兴看,就必须改变。”(《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15—316 页)总之,为人民群众的动机和被人民群众欢迎的效果是分不开的。如果只凭动机,不问效果,就像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却不管病人吃死了多少,那是十分危险的。诚然,在创作中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不尽一致的情况,在所难免。这就需要区别 情况,对症下药,帮助作秆提高思想和艺术水平,使为人民群众的动机和为人民群众欢迎的效果逐步统一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