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与流

在文艺源泉问题上,当时的延安文艺界有一种糊涂观念,认为古代和外国书本上的文艺作品,也是文艺的源泉。毛泽东在《讲话》中,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观点,阐明了源与流的区别,指出:“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过去的文艺作品是“流”而不是“源”, 是第二性的东西。硬要把它说成是文艺的源泉,就从根本上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因而是错误的。“源”与“流”涉及文艺的社会现实性和历史继承性的关系问题,是文艺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客观条件。没有“源”就没有“流”,文艺家必须深入到最广大最丰富的唯一源泉中去获取创作原料;但也不能忽视“流”的作用和价值,必须批判继承一切优秀文艺遗产,以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和参照。毛泽东根据当时文艺运动中存在的盲目照搬古人和外国人的文艺教条主义倾向的实际情况,着重强调了“源”的主导方面,强调文艺家深入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性,这在今天仍有其实际意义。近几年,不少人只讲“流”不讲“源”,否认文艺家深入社会生活的必要性,竞相以所谓“沙龙文学”、“宾馆文学”和“玩文学”为时髦,把文艺创作引向脱离现实、脱离人民群众的狭小圈子,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如果光讲“源”不讲“流”,忽视或轻视对中外优秀文艺遗产的学习与借鉴,同样不利于文艺创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