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改和“出新”不能勉强

刘少奇在谈到地方戏的改革时提出的观点。他在《对于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但‘出新’不能勉强。文艺改革必须经过一定的努力。没有怀孕就要生孩子,这是不可能的。百花齐放,就允许并存,各搞各的。比如洋的土的都可以搞嘛。”他还说:“戏改不要大改,有害则改,无害不改。有些老戏很有教育意义,不要乱去改。新文艺工作者到戏曲剧团搞戏改,不要犯急性病。一定要‘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能过早地改,改得不要过分,不能改得不象了。京剧艺术水平很高,不能轻视,不能乱改。搞掉了是不行的。不采取支持、帮助、发展的方针,而采取轻视、忽略、压制的方针,是不对的。京剧看不懂,可用幻灯打字幕,那个时代讲的后,不要去改,照样写出来。当然瓜熟不摘,也要掉下来。戏改如此,各种改革都是如此。”这说明戏剧改革不能强求一律,必须尊重艺术规律,尊重人们的欣赏习惯和趣味,只有等待时机和条件成熟时, 才能加以改革和“出新”。另一方面,也不能不加区别地要求一切艺术都去反映现实生活,在这个问题上也“不能勉强”。比如“外国歌剧就很难反映, 即使能反映也只有几个戏。”所以,要让地方戏各尽所长,发挥作用。“不要以为不能演现代戏的,就不重视。”有些艺术即使不能反映现实生活,但仍具有审美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他举例说:“看《天鹅湖》可以提高兴致。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水平很高,也有教育作用。”在戏改和推陈出新问题上,当然不能采取轻视、压制和消极等待的态度,而应当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以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态度推动戏改的发展。如《白毛女》就是运用歌剧的形式反映现代生活的一个成功尝试。刘少奇赞赏说:“《白毛女》是发展, 是进步,受到各国人民欢迎。要多搞《白毛女》这样的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