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大众化

文艺大众化是中国现代文学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中国革命深入发展对文艺的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文艺发展的必由之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就曾提出过“平民文学”的口号,但当时所谓“平民”, “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新民主主义论》)“左联”成立后,先后进行了两次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广泛探讨了大众文艺的内容、形式和价值等问题, 并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抗战前期,特别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和《新民主主义论》相继发表以后,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乃至国统区,文艺大众化再次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不少人逐步确认了文艺大众化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方向。这几次讨论,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为革命文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和认识上的局限,文艺大众化的根本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以致当时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不少文艺家仍程度不同地存在某种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和关门提高的倾向,大众化实质上成了化大众。直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这一问题才得到根本解决。毛泽东在讲话中,以对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的科学分析为依据,提出并回答了文艺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根本方向的问题,这样文艺大众化的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所谓“大众”,主要是指工农兵劳苦大众。毛泽东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在此前提下,毛泽东强调指出:“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这是贯彻文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途径,也是文艺大众化的实质问题。毛泽东还精辟论述了普及与提高、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世界观与创作以及党对文艺的领导等问题,文艺大众化所涉及的许多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这篇讲话指明了革命文艺的发展方向,规定了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也明确了文艺大众化的任务和措施,是对新文学史上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长期讨论的一次科学的总结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