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民主色彩的骚体辞赋

《诗经》以后,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造了一种新诗体“楚辞”。至汉代,又由楚辞演化而为一种韵体散文赋。毛泽东对楚辞和骚体辞赋评价甚高。他在 1959 年庐山会议期间写的长达一千三百余字的《关于枚乘

<七发>》中,说: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踞上游,宋玉、景差、贾谊、枚乘略逊一筹, 然亦甚有可喜之处,并具体分析评价了枚乘的《七发》。

当然,毛泽东最为喜爱和倾心的还是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据张贻玖《毛泽东和侍》一书,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他就在自己的笔记

《耕堂录》中,用工整的字迹抄录下《离骚》、《九歌》的全文。 1957 年,

他请人把各种版本的《楚辞》及有关《楚辞》和屈原的研究著作,收集了 50 余种给他读。1958 年初,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今晚又读了一遍《离骚》, 有所领会,心中喜悦。”1959 年和 1961 年,他又两次读过《楚辞》。在一部《屈宋古义》中,他用红蓝两色铅笔,对《离骚》作了不少圈划。毛泽东如此喜爱屈原的作品,无疑是由于屈骚所体现的巨大想象空间、深广的忧患意识,以及满腔爱国恤民热忱,特别契合他这样一位旷代诗人兼政治家的胸怀气度,容易引发他的情感共鸣。在谈到《离骚》的创作时,毛泽东再次论证了艺术源于生活的原则,风趣他说: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是因为丢了官,“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