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汉未魏、蜀、吴三国鼎立到晋朝统一的过程的长篇历史小说。对这部小说早在少年时代,毛泽东就对贯穿其中的英雄史观提出了质疑,后来又指出它的作者继承朱嘉的传统,宣扬扬刘抑曹、蜀汉正统的正统观念,但这并不妨碍毛泽东对它的偏爱和欣赏。毛泽东读《三国演义》,依然贯彻他把古典小说当历史读的原则,立足于从作品所描绘的波澜壮阔、惊心动魄、错综复杂的种种矛盾斗争中,汲取经验、方法和智慧,运用于领导中国革命的实际斗争。中央苏区时期,曾有人嘲讽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是”把古代的《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术”。这显然是一种歪曲, 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毛泽东在统帅和指挥人民军队打败国内外强敌的伟大斗争中,确曾灵活和成功地运用了古代的战争经验。但他认为,读《三国演义》, 不单要看它对战争、外交的描写,还要看它对组织方面的描写。他说,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了南下,到了四川, 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又说,《三国演义》里有三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知识分子,有高级的,也有普通的。那些穿八卦衣的, 或象诸葛亮那样拿鹅毛扇的就是知识分子。没有这些知识分子就不行。在谈到要重视选拔和培养青年干部时,毛泽东说,《三国演义》中曹操率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共青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现在要周瑜当团中央委员, 大家就不赞成。这行吗?他用这个历史故事,教育今天提拔干部不能论资排辈,讲得深入浅出,令人口服心服。

《三国演义》的作者从皇权正统思想出发,把曹操写成“汉贼”、“奸雄”,这不完全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毛泽东在谈到翦伯赞关于曹操的一篇文章,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 258 页)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明辨是非,肯定了曹操的雄才大略和历史功绩。他在读卢粥撰《三国志集解》的一处批注中说:“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陈晋:《毛泽东与古典小说》)这与他在读小说时对曹操的评价是相通的,可以参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