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楼梦》当历史读

早在 1938 年 4 月 28 日,毛泽东在延安“鲁艺”的演讲中,就指出:《红楼梦》是一部好书,现在许多人鄙视这部书,以为它写的是一些哥哥妹妹的事情,其实,它有极丰富的社会史料。建国后,毛泽东又在各种场合多次谈到:对《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你要不读点《红楼梦》,怎么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

不把《红楼梦》当小说读,而当作历史读,是因为《红楼梦》是一部形象化的封建社会罪恶史、没落史。毛泽东说过,《红楼梦》写的是很精细的社会历史。他又说,曹雪芹把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写出来。真事就是政治斗争。不能讲,于是用吊膀子(爱情)掩盖它。从这个意义上,毛泽东认为

《红楼梦》艺术地展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必然性:一、封建统治者自身衰败。毛泽东有一次提到,《红楼梦》第三回上,冷子兴讲贾府“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讲得大过。探春也当过家,不过她是代理。但是,贾家也就是那么垮下来的。冷子兴还说过,贾府“今日的儿孙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家族的衰败,人的衰败,也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没落。二、《红楼梦》还反映了作为封建社会根基的家长制的动摇。毛泽东分析说:贾琏是贾赦的儿子,不听贾赦的话。王夫人把凤姐笼络过去, 可是凤姐想各种办法来积攒自己的私房。荣国府的最高家长是贾母,可是贾赦、贾政各人又有各人的打算。三、毛泽东还注意到《红楼梦》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他说: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土地买卖。《红楼梦》里有这样的话:“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珠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这段话说明在封建社会里,社会关系的兴衰变化,家族的瓦解和崩溃。这种变化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不断转移,也助长了农民留恋土地的心理。家长制、土地关系、人生态度,维系封建社会三个方面的重要基础都动摇了,整个封建制度必然无可挽回。所以,曹雪芹虽然想“补天”,但他写出来的不能不是封建制度的衰落。

把小说当成历史来读,意在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认识意义,提高认识历史、认识社会和改造现实的能力,并不是把小说创作等同于历史著作。马克思对狄更斯等英国作家的小说,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列宁对托尔斯泰的作品,也是当作历史来读的。还应提及,毛泽东并不只限于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他对《红楼梦》的人物形象、细节描写和语言艺术也颇为欣赏,并经常在写文章和谈话中加以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