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要反映生活的本质特点

毛泽东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认为文学艺术决不能停留在对生活的表象描绘和感性认识阶段,而应当力求运用艺术的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方面,并且反过来指导实践,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现实。在《讲话》中,他指出文艺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带普遍性”。“普遍性”,就是一般性、共同性。换言之,就是要求文艺作品通过典型化的方法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 19 世纪 80 年代,恩格斯要求作家“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幻想,动摇资产阶级的乐观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于现存事物的永世长存的怀疑”(《致敏·考茨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454 页),就是对社会本质的揭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光明代替了黑暗。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这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加以解决的。所以,毛泽东在谈到写光明与写黑暗问题时,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学是以写光明为主的,他们也写工作中的缺点,也写反面的人物,但是这种描写只不过作为整个光明的陪衬。显然,这佯的文学反映了当时苏联社会的本质方面和蓬勃前进的趋势。反映生活本质的东西,有时可能是弱小的,但却是代表未来和有远大前途的事物。譬如法捷耶夫的《毁灭》,只写了一支很小的游击队,但在这支游击队身上,人们看到了苏联人民战胜凶恶而强大的敌人、赢得最后胜利的希望和信心。对生活本质特征和规律的揭示,不是要求文艺家摒弃文艺的特征, 在作品中写哲学讲义,而是应该渗透到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绘和生活逻辑本身的发展所导致的必然结论之中,这样才能对读者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和改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