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上要精益求精

邓小平在《祝辞》中提出:“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

这是人民的迫切要求,广大群众文化水平、欣赏水平不断提高,要求有大量优质精美的精神食粮。对人民负责,就要不断提高作品质量,艺术上精益求精。我们强调社会效果,社会效果也体现在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粗制滥造的、“标语口号式”的作品,群众不爱读、不爱看,不接受你的“教育”,自然谈不上好的社会效果。只有具有艺术魅力的、正确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的文艺作品,使群众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才有最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和世界文艺史都表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伟大作品,都是表达了一定历史时代人民的理念与愿望,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独特风格的艺术精品。我国古代优秀的辞、赋、诗歌、戏曲,《三 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长篇小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并将一代代更广泛的流传下去,正因为它们有不可企及的艺术魅力。要创作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伟大作品,必须艺术上精益求精。

为此,邓小平号召文艺工作者“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要求文艺作品的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采,敢于创新;要求所有文艺工作者,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 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鼓励文艺工作者不畏艰难、勤学苦练、勇于探索,敢于攀登艺术的高峰。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产生出一批批为广大人民喜爱的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伟大人民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