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

1961 年 1 月 23 日,毛泽东在同文艺理论家何其芳的谈话

中,指出:“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何其芳:《毛泽东之歌》,《人民文学》1977 年第 9 期)既强调美的阶级性,也承认美的共同性,体现了辩证统一的美学思想。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在一定阶级地位中生活的人的各种思想无不打上社会的、历史的、阶级的烙印,美的观念也不例外。特别是当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异常尖锐的时代更是这样。但是还应看到,人的感官和生理心理机能基本上是相同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也是客观的共同的,而美的形式更是相对独立的,因此,不同阶级的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同一对象也有可能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审美评价。在这种情况下,特定的审美对象自然也就成为共同的美。只承认美的共同性、全人类性,否认美的阶级性,当然是错误的。但只承认“异”而不承认“同” 的一面,也是片面的有害的。毛泽东在谈话中引用的话出自《孟子·告子下》, 原文是:“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 有同美焉。”孟子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感共同性特征,是一个具有真知灼见的美学观点。但他将生理欲望同精神欲望、生理快感同审美愉悦混为一谈,尤其是看不到美和美感的阶级差异性,有只见其“同”而不见其“异”的缺陷。毛泽东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不仅批评和救正了孟子美学思想的局限,而且通过批判继承和借鉴孟子的美学观点,批评了极左思潮在美学领域中的影响,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