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戏曲的欣赏

毛泽东是我国传统戏曲的爱好者。在不同时期和环境中,他偏爱和推崇不同的戏。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转战南北时,他爱听并时常唱几嗓子《空城计》、《草船借箭》。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他休息脑筋的办法就是听京剧唱片,特别是高庆奎的《逍遥津》、言菊朋的《卧龙吊孝》、程砚秋的

《荒山泪》,高兴了也哼几句《群英会》。大军过江前后及进京建国初期, 他多次看《霸王别姬》,还让其他中央领导去看。53、54 年,他连续看过几遍《白蛇传》,他不仅爱看京剧,也喜欢地方戏。他每到一些地方视察和休息,都乐意欣赏当地的地方戏,如湖南花鼓、黄梅戏、楚剧、越剧、豫剧等。

作为一种艺术爱好,毛泽东在戏曲欣赏中较易进入角色,并深谙其艺术规律,不时发表一些思想和艺术上的个人见解。他在观看一出黄梅戏时,连说“有意思,有意思”。在观看《白蛇传》时,他的情绪更加投入,竟拍“案”

(沙发扶手)而起,对勇敢热情的青蛇怀着极大的敬意,而代表封建专制的老和尚法海一出场,他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说明他已将憎爱分明的理性评价不自觉地融入审美欣赏之中。他看戏很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如称赞《生死牌》中衡山县令的品质高尚,赞赏《杨门女将》悲壮昂扬的爱国情调,肯定

《十五贯》反官僚主义的现实意义等等,认为这些作品在今天仍有其深刻的认识价值和教育功能。在另一些场合,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方面的看法。他认为京剧唱腔主要有两个:西皮、反西皮,二黄、反二黄。这与戏剧界的基本看法一致。在京剧的十几个板式中,他不太喜欢摇板、散板和慢板。在观看戏曲中,很注意一些调式、板式乃至唱词和戏剧冲突的设计,而且富有欣赏个性。在旦角戏中,他比较喜欢浑厚的唱法。与旦角戏相比,他又更喜欢老生戏,特别是高(庆奎)派的唱腔。四十年代, 毛泽东曾说过:“我喜欢听高派的戏,越听越想听。”又说,此派“唱腔激昂,热情奔放。看了《失空斩》这出戏,给人一种刚强奋力的感觉。”(陈晋:《传统戏曲与文化改造》)这说明毛泽东在戏曲欣赏上,同他在其它艺术领域的审美趣味一样,倾向于黄钟大吕、高歌入云的阳刚之美。这一类的艺术的确更能给人以力的振奋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