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语言美

语言是文学家进行审美创造的特殊手段和方式。没有语言美作为中介, 文学作品就很难具备审美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象个瘪三”,缺乏美感的“学生腔”,当作党八股的一大罪状加以挞伐。在

《讲话》里,他对某些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的现象,同样表示不满。毛泽东认为文学语言应当丰富、生动、鲜明、准确,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为此,他主张我们的作家应当花很大的气力学习和改进文学语言。首要的一条,是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对于人民群众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语言,不懂不熟悉,缺乏充分的知识, 所以在写文章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的几条筋。毛泽东强调:“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其次, 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份。这当然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 而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好的和新鲜适用的东西,以丰富我们的语汇和表现新事物的语言能力。第三,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当然应当坚决反对和摒弃已经失去生命力的语汇和典故,但对古人语言中还有生气的东西则应该加以学习、改造和合理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