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艺创作与批评

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生活现象

毛泽东的《讲话》在论及创作问题时,要求文艺家必须做到五个“一切”: 必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这五个“一切”涵盖了极其丰富的生活现象,是唯物论与认识论、文艺的源泉论与创作论的统一,又是完全符合创作实际的科学论断。丰厚的生活基础是文艺创作的先决条件,无论是再现还是表现,它的终极本源只能是作为客观实在的社会生活。文艺家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积累愈是有巨大的广度和深度,创作就愈有可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愈有可能深刻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方面,并且愈有可能具备强大的创作后劲和潜力。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经验,或者超越作,家自己生活经验的范围,他就不可能写出好作品。

观察是人们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一种有目的的自觉活动。观察的深度和广度与主体在社会实践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对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是文艺家获取任何创作材料和触发创作激情的根本途径,是进行艺术想象和概括的前提。没有观察,就没有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就没有旺盛的创作激情,就展不开艺术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创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按照审美创造的需要,去观察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的,即是以艺术的慧眼去审视和捕捉观察对象的独特个性特征,观察对象的言行、习惯和心理。正如契诃夫所说:“我们的作家的本分在于观察一切,注意一切。”毛泽东对生活观察的重视和要求,完全符合文艺创作的普遍规律。所不同的是,毛泽东特别强调文艺家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深入人民火热的斗争生活,在变革现实的实践过程中观察和了解生活,而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待生活,从而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体验是主体接触客体后所产生的某种心理反映和认识、把握客体的能力。文艺家对生活的体验表现为对客观对象感同身受、细致入微的心理体验。文艺家的心理体验伴随着观察活动而产生,却并不随着观察活动的结束而终止,它贯穿于创作全过程之中,是文艺创作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为虽然一般他说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不是所有外在于主体的客观生活都可以成为文艺对象,只有通过文艺家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对象化和主观化了的那部分社会生活,亦即与文艺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个性交相感应统一的那部分社会生活——被文艺家充分体验过了的生活,才有可能成为表现对象。文艺家对他的创作对象有了深刻的体验,对他所创造的人物性格和心理特点,孕育既久并渗透了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之后,才能创造出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和典型。否则,对所描写的生活和人物无动于衷,缺乏情感体验和美感体验,就不会富有艺术魅力。只有自己被感动,才能感动读者,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研究和分析生活,是强调对生活的认识和把握。观察、体验,主要表现为对事物感性的认识,但感觉到了的东西人们往往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从而更自觉地把握它、表现它。生活现象又往往繁芜零散、妍媸混杂,不加以研究和分析,简单地照抄照搬和机械复制,不仅不能正确地反映生活,甚至还会歪曲生活、丑化生活。研究分析生活,就要求文艺家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以便有所选择和抛弃,有所突出和削弱,有所歌颂和鞭挞。在此基础上,文艺家才有可能克服生活本身的局限,根据生活的内在逻辑和美的规律去塑造艺术形象,造成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鲜明、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的艺术作品,使之具有高度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作用,给人以更强烈的美感享受。研究分析生活不限于直接经验,也包括间接经验。观察、体验得来的直接经验是创作的主要依据,但直接经验不管多么丰富深刻也难免有某种局限和狭隘。只有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对生活的研究和分析才具有广泛深厚的基础,才有可能准确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