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生活深入生活

周恩来在《延安的文艺活动》一文中曾把当时延安的文艺活动分为三个时期:抗战初期、产生了许多反映适合抗战初期的作品;中间一个时期,没有产生什么作品;最近时期,文艺活动又开始蓬勃发展。他在分析造成这三个时期的不同创作状况的原因时指出:初期因为从各方面来的作家,经历了抗战初期民族抗战的那种热潮,所以有许多作品写出来。中间一个时期,因为作家在延安住了一个时期,延安虽然是一个城市,但性质上还是农村环境, 社会生活比较少,大家忙于生产,生活很紧张,也很单纯,没有什么复杂曲折的生活,因此这时期作品产生较少。第三个时期,一方面因为经过了一个思想解放运动(即整风),其次是生产运动,后者是物质基础,人民对于文化的要求增高了。思想解放以后,许多作家过去对于城市生活人物比较有把握去表现,憎爱也极分明。所以对旧社会的认识很深,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此外,还有许多熟悉城市但不熟悉农村环境的作家,也从城里走到乡村、走到广大的农民中去,并且生活在他们中间,因此发现了深厚的民间艺术源泉,如秧歌舞等等,中国的新歌剧是从这里发展出来的。周恩来的以上论述表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有什么样的源泉就产生什么样的作品;大量优秀作品的产生,在于作家对生活的深厚积累、熟悉和把握。他在《在接见广东省现代戏会演的剧团负责人和主要演员时的讲话》中,更加明确指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是生活的反映,艺术家如果不深入生活,就创作不出好作品。因此,戏曲艺术要表现时代生活,创作出优秀的现代戏,编剧和演员就要深入社会生活实践,多到工厂和农村去,到群众生活中去。此外,在深入生活过程中,又要切忌走马看花,而要有切身的体验和充分的了解、认识。在《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又说:生活和艺术这两方面都要实践,而更重要的是生活实践。所谓深入生活,就是生活到工农兵里面去,而不能是旁观的。所以,艺术家要尽可能地不断深入生活,只有到广大人民中间去,同劳动、同生活,才能转变思想感情,改变精神面貌, 真正理解和掌握生活,从而创作出深刻地反映现实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