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世界观与创作的矛盾
《红楼梦》以四大家族的盛衰为线索,展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但它并不说明曹雪芹主观上要反对封建制度。毛泽东 1964 年 8 月在关于板田文章的谈话中,说:“曹雪芹写《红楼梦》还是想‘补天’,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是《红楼梦》里写的却是封建家族的衰落。可以说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他的创作发生矛盾。”一般他说,作家的世界观对创作具有决定的和指导的作用,二者基本上是统一的。但古典作家的世界观大多充满复杂的矛盾,这种矛盾必然要反映到创作中来。世界观中的进步因素决定作家采取先进的创作方法,而世界观中落后、消极的因素,则往往使创作方法受到局限,给创作造成损害。恩格斯精辟分析了巴尔扎克、歌德及其作品的“两重性”问题,列宁则以俄国历史上新旧时代的冲突交替为背景,阐明了托尔斯泰思想和作品所存在的深刻而复杂的矛盾。
曹雪芹生活于中国封建制度没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艰难萌生的时代, 其思想也必然充满矛盾。毛泽东认为,曹雪芹及其作品体现了民主传统,他不满意封建制度,不满意封建制度对人的摧残,特别是对妇女的歧视和迫害, 所以《红楼梦》在暴露社会黑暗和罪恶的同时,表现了对奴隶,尤其对女性的尊重、同情,表现了对个性自由和未来希望的追求。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决定曹雪芹不可能同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实行彻底决裂,他在主观上还是想要“补天”,尽管明知封建制度的“天”已无法补。这就使他陷入找不到社会出路的无限痛苦、矛盾和迷惆之中,《红楼梦》中寄托了作者民主倾向和未来希望的封建社会的逆子贾宝玉,最终不得不走向虚无和遁世,就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