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

这是毛泽东对木刻家刘岘的殷切期望。刘岘 1939 年由新四军调到延安, 在鲁艺任教。同时,积极力《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前身)和八路军《军政杂志》等报刊供稿,主要作品有《驮盐》、《保卫河防》、《开荒》、《生产曲》、《打到鸭绿江边》、《收复一切夫地》、《捻毛线》等,反映了边区军民丰富多样的斗争生活。嗣后,他将自己的木刻作品手拓了几十幅送呈到毛泽东审阅。毛泽东看过不几天,便为刘观题了一幅字:“我不懂木刻的道理,但我喜欢看木刻。刘岘同志来边区时间不久,已有了许多作品,希望继续努力,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题辞对刘观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和鼓励,同时也为整个文艺创作指明了奋斗方向,即“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木刻是一种外来艺术形式。外来的艺术形式必须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经过改造和创新,使之适合于表现本民族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才富有生命力,才会为中国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这不单适用于木刻艺术,其它文艺形式的借鉴和运用,也必须遵循这个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和发展中国的“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