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论文学吏、文学翻译和文艺批评

文学史根据于社会史

瞿秋白在《关于整理中国文学史的问题》中认为,文学吏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文学的历史渗透着和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历史。因此,对于文学史的整理不能不以社会政治经济史的整理为前提,不能只是一些材料、现象的汇集和罗列,而没有深入的社会经济的分析以及最低限度的社会的政治情形的描写。由于中国的历史还只是一大堆的“档案”,其中关于经济条件的材料又非常之少,中国的“社会的历史”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整理,所以,中国文学史的根据也就难于把握,其整理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此外,从这一点出发,考虑到对文学史的认识必须以对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为基础,瞿秋白在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长期历史和复杂转变的特征,指出它必然在文学中得到反映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有关中国文学史整理的一系列原则和构想。认为在中国文学中,文言文学和白话文学的划分,带着等级的痕迹。中国的高文典籍、一切文言的文学,都是贵族的文学,或者叫士族文学、“君子”文学。它是和平民等级隔离开来的。因此,在整理中国文学史过程中,有必要单独提出贵族文学史。在考察贵族文学史中,一要注意等级制度在文学内容上的反映;二要注意它受着平民生活和口头文学的影响;三要注意它企图影响平民,客观上起着宣传、欺骗的作用;四要注意它各个时期的衰落及变化的过程;还要注意到它承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古代文化,文学与宗教、哲学、科学、政治上的一般实用“文章” 还没有完全分化,歌诀、记载、诏令、论文等,都作为文学。最后,文学史还必须注重文学内容上对阶级斗争的反映,以及各种等级、阶层、“职业” 和“集团”的人生观的变更、冲突。在谈到白话文学时,瞿秋白认为,中国的白话文学始于较早韵文的“民间文学”,经唐五代的“俗文学”中的“说书”的底稿,再到宋代,则开始形成一种“市民文学”或者叫做平民文学、庶民文学。但这里的“平民”不是劳动阶级,而是资产阶级的前身。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发育”过程是畸型的,它从没有达到过“在文化上超过统治阶级的程度”,所以所谓平民文学受了很多贵族的影响。最后,瞿秋白指出, 以元曲时代到“五四”以前,可以说是现代的(资产阶级式)文学的史前时期。这部分的历史更加重要,文学史的整理应该把这部分特别提出来,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