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经济基础

文艺隶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与经济基础又存在某种对立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包括文艺在内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应由经济基础来说明。但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基础发生影响。毛泽东在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与经济基础相互关系的思想。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就明确指出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然后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他特别论证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的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学艺术与经济基础也存在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作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文学艺术,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上是相适应并为后者服务的。邓小平《祝辞》指出:“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我们的文艺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文艺工作者的成绩是显著的。”粉碎“四人帮”以后,社会主义文艺对于解放思想,振奋民族精神, 鼓舞人民同心同德地建设四个现代化,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文学艺术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有不相适应的一面。譬如十年动乱期间文艺界“左”的干扰及其流毒,封建主义和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在文艺上的反映等等,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的。对于这种不适应,必须通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执行党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才能加以克服。旧的不相适应部分被克服了,又会出现新的不适应,由此循环往复,不断解决二者矛盾,俾使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