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的社会根源和特质

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首先论述了鲁迅杂感的社会根源。他说:“鲁迅的杂感其实是一种‘社会论文’——战斗的‘阜利通’

(feuilleton)。谁要是想一想这将近二十年的情形,他就可以懂得这种文体发生的原因。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够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的言论采取通常的形式。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斗争的同情。”瞿秋白认为,随着独树一帜的鲁迅杂感的大量出现, 杂感这种文体也将要“变成文艺性的论文的代名词。”接着论述了鲁迅杂感的特质,他认为“鲁迅的杂感其实是一种‘社会论文’——战斗的‘阜利通’

(feuilleton)。”它“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为鲁迅而变成文艺性的论文的代名词。自然,这不能够代替创作,然而它的特点是更直接的更迅速的反应社会上的日常事变。”他指出,鲁迅杂感的产生是“历年的战斗和剧烈的转变给他许多经验和感觉,经过精炼和融化之后,流露在他的笔端。这些革命传统对于我们是非常之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