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儿童”不是贺知章的儿女

毛泽东有一次与人谈及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后者认为诗内“儿童相见不相识”一句中的“儿童”即是诗作者贺知章的儿女,并进而推断唐朝官吏禁带眷属。毛泽东听后,“总觉不甚妥当”。后来,他偶翻《全唐诗话》,对贺知章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遂致函阐明自己的不同看法。毛泽东在信中,明确他说:“‘儿童相见不相识’,此儿童我认为不是他自己的儿女,而是他的孙儿女或曾孙儿女,或第四代儿女,也当有别户人家的小孩子。”其理由是:一、贺从长安辞归会稽(绍兴),年己八十六岁,可能妻已早死。其子被命力会稽司马,也可能六七十了。就是说,贺的儿女此时不可能是“儿童”。二,贺在长安做了数十年的太子宾客等官,在长安几十年,不会没有眷属。三,贺知章中年丧偶,又笃信道教,有可能未有续娶而独处,但一个高年老人,没有亲属共处,是不可想象的。四,贺是一个胸襟洒脱的诗人和书法艺术家,不是一个清教徒大的人物。五、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事,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最后,他又详查了《唐书·文苑·贺知章传》,亦无不带家属之记载。据此,他认定有说“儿童”是贺之儿女者,“纯是臆测,毫无根据。”此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澄清和论证了一句古诗的注释问题,而且是毛泽东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的作风在诗评和文学研究中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尊重他人、平等探讨、以理服人的争鸣态度。他在信中诚恳表示:“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 我的想法不对”。“写了这些,以供参考。”全无主观武断、强加于人之意。

《蜀道难》是祖国壮丽山河的颂歌

据张贻玖《毛泽东和诗》,毛泽东对李白的《蜀道难》也颇推重,把它看作对祖国壮丽山川的颂歌。李白一生酷爱大自然,曾多次漫游祖国各地, 饱览名山大河,他用一支激情洋溢的生花妙笔,写出一首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诗篇。《蜀道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首诗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驰骋丰富的想象, 描绘了一幅幅充满浪漫主义奇情壮采的壮丽画卷。前人称此诗令人“终日诵之不倦”,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不朽诗篇。毛泽东曾在这首诗的天头上划着一个大圈,批道:“此篇有些意思。”他还曾对在身边工作的同志说过:“《蜀道难》写得很好,艺术性很高,对祖国壮丽险峻的山川写得淋漓尽致,把人们带进神奇优美的神话世界,使人仿佛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面了。”(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下同)毛泽东是着重从作品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所创造的博大瑰美的艺术境界,来评价《蜀道难》的。所以他不同意认为此诗具体有所指的观点,说:“对这首诗,有人从思想性方面作各种猜测,以便提高评价,其实不必。”其实,诗人通过歌颂自然美也就歌颂了祖国,从中可以激发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受到庄严崇高的审美感染,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精神生活。这样的思想意义又岂能算低?毛泽东对李白的《上三峡》、《鹦鹉洲》、《鸣皋歌送岑征君》等同类作品,也都多处圈划和乐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