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邓小平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他在《祝辞》中指出,“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他断言:“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一论断,至少包含以下两重涵义。一是强调人民是推动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力量,文艺工作者应当投身火热的人民生活之中,虚心向人民学习,接受人民的教育,不断从人民那里汲取教益, 用人民创造历史的精神哺育自己、改造自己,文艺工作者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一是强调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源泉, 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才会不断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激情、灵感和创造力,自觉地从中吸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永葆旺盛的艺术生命和创造活力。否则,创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这是对毛泽东《讲话》中关于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相互关系的论述的最新概括,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

既然文艺为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那么,“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评定”(邓小平《祝辞》)它强调了衡量文艺作品标准的客观性。文艺作品成就的高低,不能自以为是,不能由个人决定,甚至也不由少数批评家说了算。由千百万人民群众参加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应当是衡量文艺作品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客观标准。其次, 强调文艺批评对创作的积极意义。正确的文艺批评不仅有利于提高读者的欣赏水平,而且促进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虚心倾听各方面的批评,接受有益的意见,常常是文艺家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