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脸谱主义、团圆主义及其它倾向

瞿秋白在《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中指出了文艺创作中存在的脸谱主义、团圆主义及空喊口号等现象,要求避免简单化、公式化和概念化。一、不要脸谱主义。他指出:当时的作品中存在着脸谱化倾向。然而,现实中的各种人物是性格各异的,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无论描写革命者,还是其他阶层的人,不能象京剧脸谱那样简单化、公式化。不然,把每类人都写成一个佯,就不能充分揭示生活的复杂性,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会使人们“遇见巧妙一些的欺骗,立刻就会被迷惑,遇见复杂一些的现象,立刻就不会分析。”二、克服团圆主义。他指出:“才子中状元,佳人嫁大官,好人得好报,恶人得恶报,这固然是团圆主义。可是,一切一相情愿的关于群众斗争的描写,也是一种团圆主义。没有失败,只有胜利;没有错误,只有正确。这种写法,这种做法,也是一种团圆主义。这里,会发生更加简单的公式主义:工人痛苦,革命党宣传,工人觉悟,斗争,胜利, 有困难一定有办法,有错误一定改正,一些百分之百的‘好人’打倒了一些百分之百的‘坏人’。无产阶级难道需要自己骗自己?”三、文艺作品不是通俗论文。他指出:“普洛作家要写工人民众和一切题材,都要从无产阶级观点去反映现实的人生,社会关系,社会斗争。如果仅仅几句抽象的理论, 用说书的体裁来写出来,就可以当做文艺作品,那就根本用不着普洛文学运动,因为这只是通俗的论文。文艺的作品应当经过具体的形象,——个别的人物和群众、个别的事变,个别的场合,个别的一定地方的一定时间的社会关系,用‘描写’‘表现’的方法,而不是用‘推论’‘归纳’的方法,去显露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历史的必然和发展。这就须要深切的对于现实生活的了解”。现实主义不是实际主义瞿秋白对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阐述。他在《马克思文艺论底断篇后记》一文中反对作家用一些慷慨激昂淋漓尽致的空谈,来掩盖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生活的糊涂观点。认为空洞的革命情感主义, “对于自己是欺骗,对于群众也只是欺骗。”他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本身就和全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是一致的,他们的热情、理想、高尚情思的根源,就发生于赤裸裸的丑恶的现实;所以在文艺上,他们用不着虚矫的神圣化的情感上的麻醉和刺激,才能去鼓动群众的革命斗争。”“相反地,他们所需要的,是切实的唯物论辩证法的认识现实。”但现实主义又“并不是要抛弃一切热情、理想、思想和‘最终目的’。只有庸俗的实际主义者,才会只管今天的饭碗或者明天的饭碗,只顾个人的‘衣食住行’,而不要一切理想和思想,不要热情和鼓励,不要‘理论’和‘幻想’,不要‘发议论’或所谓‘哲学化’。”而真正的现实主义,“应当反映到这现实世界之中的伟大的英勇的斗争,为着光明理想而牺牲的精神,革命战斗的热情, 超越庸俗的尖锐的思想,以及这现实的丑恶所激发的要求改革,要求光明的‘幻想’,远大的目的。问题是在于怎样把这些情感和理想建筑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怎样表现意识转变的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性。”这里提出了现实主义文艺如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的关系的问题。他既反对空洞无物的奢谈, 也批评作品缺乏理想,要求把反映现实与抒发激情、理想统一起来。同时, 强调无产阶级文艺应当体现整个阶级利益乃至整个社会进步的理想和要求, 而不要陷于表现个人的暂时的实际的要求。这些看法对于当时的无产阶级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