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论中国古代作家与作品

《诗经》是发愤之所作

1964 年 8 月 18 日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的谈话中,毛泽

东谈到对《诗经》的评价。他基本上同意司马迁的看法,后者说“诗三百篇皆古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毛泽东认为,《诗经》中的优秀篇章大部分是风诗,是老百姓的民歌。老百姓也是圣贤。他反问道:“心里没有气, 他写诗?”“国风”中的许多诗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处境,特别是那些对于奴隶主阶级压迫和剥削表示愤懑反抗的诗篇,尤为《诗经》中的精华。他例举其中著名的《伐檀》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然后加以评论说,这是怨天,反对统治者的侍。没有对不合理现实的切身感受写不出这样的诗。在这里,他既给《诗经》(主要是风诗)以很高的评价,又具体阐明了文艺的源泉问题。其次,对《诗经》中表现劳动人民健康、乐观的爱情生活的侍篇,给予肯定。他说,孔夫子也相当民主,男女恋爱的诗他也收。这是对封建腐儒把这些作品视为所谓“淫奔之诗”的有力批驳。第三,毛泽东指出,

《诗经》中的有些情诗不是纯粹描写男欢女爱的作品,而是借男女写君臣, 含有比兴寄托的意味。他还指出,这种比兴模式对后世的创作有一定影响。譬如五代十国时,前蜀诗人韦庄的《秦妇今冬吟》,就是一首怀念君王的诗。当然,这类诗作还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