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资金市场的特征

国际资金市场是非居民可参加的国际资金借贷业务、国际资金融通活动的主体以及国际资金融通场所的总和。根据资金借贷时间的长短,国际资金市场可分为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前者主要包括国库券市场、拆借市场、商业期票市场、贴现市场和可转让大额存单交易,在货币市场上作为交易对象的金融工具偿还期短(期限在 1 年以内),流动性高,风险小,与货币的差别不大,事实上,此类金融工具往往作为货币的替代品。后者主要包括证券市场和长期信贷市场,在此市场上筹措的资金大多作为“资本金”, 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或稳定的流动资金需要,其融资工具因偿还期长(1 年以上),流动性小,风险大。

国际资金市场有两个根本特征。首先,它是信用市场,反映资金借贷关系及其在国际问的转移,市场本身实质上是国际借贷关系产生和国际借贷资金转移的中介。其次,国际资金市场是境外市场(亦称离岸市场),即资金借贷业务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进行所形成的市场,其突出特征是资金借贷业务几乎不受任何政府法令和规章的管理,因而可自由筹措资金,进行外汇业务, 实行自由汇率,无需准备存款准备金。

一个国家的全国性金融中心是否能成为国际资金市场,除了应具备国内资金市场的基本条件之外,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第一,所在国政治和经济稳定,并且有健全的通货制度。政治经济的稳定是国际资本能自由转移的必要条件。国家政治经济的动荡既表明经济发展不良,也往往会引起对资本自由转移的限制。尽管国际资金市场不受所在国法律和政策的限制,但国际资金市场和国内资金市场是密切相联、相互影响的。国内市场不稳,通货制度不健全,必然影响国际资金市场的稳定,影响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有适宜的政策环境,特别是要免除外币存款的准备金要求,没有外汇管制,税收优惠,政策稳定性强。

第三,国际贸易发达,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对外放松的意愿和能力,有接受外国资金流入的弹性和力量。

第四,通讯设施发达。

第五,有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足以处理大量国际金融交易的机构,有一批高度熟练的金融专业人员。

从近 20 年来的情况看,国际资金市场的发展出现了以下新趋势:

  1. 国际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国际金融市场在 70 年代初固定汇率制度

崩溃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自 1973 年开始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为了减少或转移因汇率与利率波动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的金融工具。①金融期货。它是以金融现货和商品期货为基础的一种创新金融工具,到了 80 年代后期就后来居上,超越了传统的商品期货而成为期货交易的主流。目前金融期货品种主要有外汇期货(亦称通货期货或货币期

货)、利率期货和股票价格指数期货,②货币互换。它起源于平行贷款,是双方按固定汇率在期初交换两种不同货币的一定金额,并在一定时间后按协议规定进行利息和本金的分期互换,这种工具为企业增加了筹资渠道,并利于减少资金成本,消除或降低汇率风险或利率风险。③期权。包括股票期权、股票指数期权、外汇期权、利率期权等许多种。④票据发行便利。它是银行作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当借款人以自己的名义发行票据筹集资金时,银行承诺购买借款人不能出售的票据或承担提供备用信贷的责任。⑤远期利率协议。它是双方同意在某一未来时间对某一具体期限的名义上的存款或贷款支付利息的合同。双方对本金只议定一个数量但不交换,到期用现金结算双方原先协议的利率和到期的市场利率的差额利息。③回购协议。它是证券持有人将证券卖给投资者,同时承诺在将来某一日购回该证券,其所用证券主要有国库券、票据、债券、存款革和银行承兑汇票等。回购协议实际上是一种以证券为抵押品的短期借款。此外,创新工具还有利率掉换、利率保险等。

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使不同投资者都能比较容易地找到满足自己投资需要的金融工具,从而为吸引各种投资者参与国际资金市场活动、促进国际资金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 金融自由化。80

    年代各西方国家普遍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管制,特别是国际资本输出入的方面的放宽或解禁,对国际资金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以“自由化”——利率自由化、业务自由化和市场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形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世寻性趋势,促进了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美国自 1974 年取消了对资本输出入的管制后,1980 年新银行法又取消了自 30 年代起就一直实行的对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的规定,众议院

银行委员会 1991 年 6 月 26 日通过了两项议案,一是允许银行在全国范围建

立分支网络,二是允许工商企业拥有银行。英国 1979 年取消了外汇管制。德国 1984 年停止在资本市场上征收投资预提税,1985 年允许外国银行在国内牵头经营德国马克债券业务。日本自 1984 年起放宽金融管制,放宽对欧洲日

元的管制,开放东京外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中央银行于 1991 年第三季度起取消“窗口指导”,货币政策的实施从限制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的直接控制转为依靠公开市场业务的间接控制,1992 年起小额存款利率完全自由化。

  1. 三大金融圈鼎立。在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中,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经济中心呈三分天下的格局:三大经济区域的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额大致相当,各据优势。随着此三大经济集团的形成,伦敦、纽约、东京三大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和渗透力将进一步增强,出现相互开放本国市场、相互协调金融政策以及相互渗透到对方金融市场的三大金融圈。三大金融中心均位于北半球。在时区上相对等距离,业务内容各有优势,

    伦敦在国际贷款承做量。外国银行集中程度、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外汇交易方面领先。纽约在对外直接投资、发放的国际贷款数额、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方面居首位。东京在上市公司总资本和国外净债权等方面世界第一。

  2. 国际资金流向发生了急剧变化。自 1983

    年起,美国、石油输出国以及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巨大逆差,而日本、德国、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出现了巨大顺差。石油输出国由原先巨额顺差变为逆差,改变了大量石油美元流向欧洲货币市场的格局;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在 1982 年国际债务危

机后,流入的国际资金已明显减少;日本和德国转入巨大顺差后,资金盈余大量流向国际资本市场。

  1. 国际融资证券化。国际融资证券化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国际证券市场的扩展,使国际融资的构成从主要是银团贷款转向主要是证券化资产。1983

    年,债券筹资额首次超过银团贷款,自此成为可与国际信贷市场相抗衡的重要融资手段。其二,银行资产负债的可买卖性强。这主要表现在国际银行直接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业务,作为投资者增加证券持有,作为筹资者增加证券的发行,通过将贷款安排成证券或将贷款直接出售来增强资产的可买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