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通常指的是地上和地下的各种天然资源,如农田、森林、草场、水生资源、矿物等。广义的自然资源还包括水力、风力、太阳幅射等。自然资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分布不均匀性。自然资源在各国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异,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矿产资源。虽然大多数非金属矿物如砂、石料之类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较为普遍,但少数非金属矿物和绝大多数金属矿物在地区上很集中。例如,铜矿资源主要集中在美国、智利、俄罗斯、秘鲁、加拿大、赞比亚、扎伊尔等为数不多的国家。
第二,种类繁多。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许多亚种。例如,自然界中有成百种矿物,每种矿物的品位、储量、埋藏的深浅都不一样。农田在土质、肥性、日照、雨量、所处的纬度和高度、距离城市和运输线的远近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第三,禀赋状况的短期不变性和长期可变性。从短期看,可以假定自然资源赋予是固定不变的。但队长期来看,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以前没有发现的资源被勘探发现了。以前利用起来在经济不合算的资源现在能够利用了。以前在技术上无法利用的资源,现在有了重要的用途。这些情况都增加了可利用资源的数量。但是,由于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各国经济的增长,有些自然资源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美国本来是矿产丰富的国家,但由于长期的消耗,铁矿石、铜矿石和石油等矿产资源现在必须仰仗进口。有些国家的热带雨林遭到了大量砍伐,森林面积迅速减少。这些情况都是减少资源量的因素。因此,从长期来看资源是有消有长的。
自然资源分布的差异影响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和购买力。例如,许多盛产石油的国家因石油输出而带来了滚滚财源,使其跃入了经济富裕国家的行列,这同时也造成这些国家经济对石油生产和国际石油价格的依赖性。就生产组织、生产企业内部的分工以及价格机制而言,世界石油市场不同于其他的原料市场,国际交货约有 10%是石油交货。自 1960 年以来,石油生产总量成倍增长。这些都表明石油需求对这些国家经济的拖动。
有些国家本身无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 可以进口原料,加工后再输出,也可获得高度的经济发展,如早年的英国, 近年的日本和新加坡。与资源富裕的国家相似,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征与状况也对国外资源的供应有很大的依赖。例如,日本战后 50—60 年代,致力于扩大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使日本经济对外国资源有了极大的依赖性。但由于直到 60 年代中期都能取得有保证的高质低价进口资源,这些部门乃致整个
国民经济都能得到顺利发展。但 60 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 1973 年石油危机以后,日本国内经济结构不得不作大幅度调整,资源约束,再加上国内劳动力供应趋紧和地价飞扬使中小企业首先顶不住压力而纷纷率先走向海外。
资源和土地的分配使用状况也决定着一国经济状况。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或原料的生产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远大于发达国家,且其中许多国家生产范围很窄,多限于一、二种产品,例如,哥伦比亚的咖啡,占其总耕地的 1/3:玻利维亚的锡,占总生产的 70%;委内瑞拉和伊朗的石油,分别占其总生产的 93%和 85%。同时,发展中国家土地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常常不好。据统计,拉美、中东、远东多数地区及非洲等地,单位耕地谷
物生产量,一般只及北美的 1/3 至 2/3。其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生产工具落后,农民拥有的耕地面积过小,无法利用现代化生产方式等。
许多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中正是充分考虑和利用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与资源情况的下列特点:
首先,这些国家缺乏发展工业的各种机器设备,需要输出廉价的农产品和矿产品,以换取各种机器设备和能源运输设施。
其次,这些国家缺乏一般工业原料及工业中间产品,所以它们的工业品多属于加工型产品。
最后,这些国家的国内市场,农业方面很少使用现代化机器生产,工业方面在生活必需品能自给自足后,才需要大量机器设备,但以进口替代产业为主。
由于技术进步改变着资源的利用状况,密切关注技术进步有助于开发许多不久之前尚不存在的产品市场。最典型的例子是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新富有的石油生产国家市场。煤、铁矿石、铀等其他自然资源,甚至可耕地也迅速改变着一个国家的经济面貌。因此,不仅利用这些资源的企业需要关注这些最新发展,几乎所有企业都能从自然资源财富的发现所创造的新市场中受益。类似地,经理们在制定计划时必须考虑发现新矿藏物或替代物的出现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时会出现什么情形:
洛克希德公司最近一幅广告宣称,“洛克希德公司科学家在潜心进行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资助的未来飞机研究项目,这种飞机由充分燃烧的液态氢提供动力,以每小时约 4,000 哩、六倍于音速的特超音速的巡航速度飞行。由于液态氢可从煤甚至水中提取,其未来在飞机上的使用可消除对稀缺而昂贵的石油的需要。”为了研究关于制造四架氢推动宽体飞机的建议, 已由美国、加拿大、英格兰、法国和德国的代表组成了一个委员会、总成本计约 6.5 亿美元。”⑥
⑥ 〃High on Hydrogen〃,German Business Weekly,German American Commerce,February 4,1980,
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