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购与自制决策

在组织国际生产中,跨国公司在整体上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确定生产整合程度。生产整合程度又称为生产一体化程度,是某种产品生产中本企业所完成的活动占该产品全部生产活动的百分比,亦即企业产品自制而不是依赖从外部采购原料或配件的程度。生产整合程度越高、外部投入越少、其极端情形是自给自足——整个产品完全由本企业制造。反之,生产整合程度越低,外部投入越多,其权端情形是百分之百的采购。对跨国公司体系中的某一子公司或工厂而言,采购又分为内购与外购两种情形,前者是从联属企业

(姊妹公司或母公司)采购,后者是从跨国公司体系之外的非联属企业采购

(参见图 18—1)。

图 18—1 自制与采购

例:A 点表示企业约外购 60%,其中,35%从联属企业购买,25%从非联属企业购买.B 点表示企业自我制造 80%,剩下的 20%从联属企业购买.

采购或自制决策需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以下诸方面:

第一,自制与采购的成本比较。如果采购的成本低于自制的成本,从经济性出发,应选择采购。反之,则选择自制。这种成本的比较应是综合的、动态的。例如,设某种零件如采购,每件采购成本为 3 元。如改为自己生产,

需增加一些设备,设备购置和安装总投资 10 万元。按使用期 10 年计算,每

年折旧费 1 万元。生产该零件每件所需原材料、动力、人工等成本 2.8 元。则当零件产量为每年 50,000 件时,自制与采购成本相等。低于这个需要量时,应选择采购。反之,高于这个需求量时,应选择自制。由于跨国公司体系分布在不同国家,各国汇率的变化或其他要素成本的相对变化会改变自制与采购的相对成本。例如,1980 年至 1985 年间美元坚挺,使美国的一些企业逐渐增加了从美国之外的国家进行采购的比例,对某些跨国公司而言,在采购与自制抉择中,还会考虑所面临的高昂的信息、采购与谈判费用问题, 考虑自身讨价还价地位不高可能受供应商盘剥的可能性,这些都有可能促使跨国公司转向自制。

第二,供应的可靠性。不间断地供应企业所需要的合格的材料,半成品或成品,对于企业的生存和盈利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跨国公司从供应的可靠性角度来进行自制与采购抉择时,着眼点之一是质量,如果采购品质量达不到要求,即使自制在成本上不大合算,也有可能决定自制;之二是供应线的长度,如果线路过长,环节过多,将影响外部来源供应的稳定性;之三是库存水平;之四是企业技术对供应的要求,在资本密集型工业以及使用连续工艺型技术的领域,跨国公司为了消除可能形成的生产瓶颈,往往倾向于自制或内购来保证生产的投入需要。

第三,管理者的偏好。在自制与采购的选择上,不同管理者有不同偏好。一般来说,美国和欧洲国家的跨国公司偏重于利用内部资源,选择自制的方

式,而日本的跨国公司较多地使用采购方式。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日本在美国的公司有 17%的配件来自日本,7%的从欧洲国家采购,8%的配件来自发展中国家,剩余部分来自美国 a。

第四,政治因素限制。有关国家特别是东道国的有关出口政策,当地化政策、民族感情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企业对自制与采购的选择。

典型情况之一是东道国要求提高外资企业产品国有化的政策可能使跨国公司减少海外采购、更多地使用自制或当地采购。相似地,某一子公司所在国家出口鼓励政策可能使设在其他国家的姊妹公司扩大从前者的进口。

第五,跨国公司整体运转需要,在生产一体化程度高的跨国公司中,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相互提供部件与半成品(水平联合)或相互之间在生产阶段上形成继起序列(垂直联合),总部协调或安排它们之间的物流,从而也就决定了有关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内部采购。即便某一子公司所产零部件的质量、成本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或者这些零部件需求的季节性较强,总部为了维持公司体系的正常运转,也有可能要求其他子公司采购该子公司的零部件,以保证该子公司的均匀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