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源——主产型成长战略的四种类型

1、资源扩充

资源扩充型的资源进口是资源进口的基本方式,它按“现有生产——现用资源——资源进口”的模式而发展(见图 15—2 中①—⑤),将满足现有生产的资源来源方式由国内来源转向(或部分转向)国外未源,这类资源主要是原料。

资源扩充型的资源进口与国内阶段有两个共同项目,即“现有生产”和“现用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现有生产体系可维持不变,使原有生产和技术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同时,资源来源的改变或分散化则有利于降低

资源来源成本、提高资源质量、降低资源来源的不确定性。因此,这种战略在以下几种情况下特别有效:(1)国内资源由于开发利用而逐渐枯竭;(2) 国内资源品位低、成本高;(3)国内资源来源受少数企业垄断,本企业在资源购人中处于仰仗他人、受人掣时的地位;(4)本企业准备将现有生产逐渐移出本国,先偿试使用目标国家资源,以便为日后的海外生产铺路。

使用资源扩充型的资源进口战略,必需考虑资源进口的经济性和企业的采购能力等制约因素。影响资源进口的经济性的因素有资源的损重程度(即有效成份占资源重量的比例)、运输的安全性以及保质期限。损重性高的资源具有长途运输不经济性,而腐蚀性、有毒性资源不宜长途运输,或者要启用特殊装备设施,都会提高运输成本或进口总成本,而有些资源易腐烂,不宜长途运输或长期保存。由于进口资源存在着资源产地与本企业生产基地相距遥远的问题,如果本企业采购能力差,缺乏必要的技术信息、专门技术与人力,则也很难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地取得进口资源,结果是反而扩大了资源来源的不确定性。

在扩充型的资源进口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企业就可以开始实施由资源进口⑤到海外企业⑨的战略转移。从广义上来讲,这种转移又分成深浅程度不同的两步。第一步是在海外设置资源生产企业,从事资源生产,并将所产资源返回国内企业使用。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再将产品生产基地也转移到东道国,形成了整个生产体系的大转移。后一步将在一体化战略中予以详述。第一步战略的优点在于可将资源来源置于本企业的控制之下,从而消除了资源进口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海外分支企业专事资源开发与生产,就可以就地进行粗加工(如原料粗炼),再将经过粗加工的资源返回本国,从而降低原料进口成本。

由⑤—⑨的战略转移也是有条件的,它所涉及的内容要比产品——市场型战略复杂,这是由于资源开发有其特殊性。首先,虽然资源开采活动的技术要求通常并不十分高,但需投入的资金量却大,这不仅是因为这些行业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投资、机械与人力,如矿业投资项目从勘探、挖井到开采需要多年才能投产,而且因它们往往地处偏僻地带(沙漠、山地、林区等),要开发,必须配上其他一系列基础设施。这非中小企业的力量所能承受。其次,这种跨国经营活动与企业的国内生产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协作的关系,这需要企业能很好地协调国内企业生产与海外企业资源供给的关系。再次,如果所需资源对东道国具有战略意义,那么,开采和生产活动就关系到东道国国家主权或民族感情,需要谨慎处理与东道国政府或有关利益群体的关系。

2、资源开发

资源开发型的资源进口按“现有生产——新资源——资源进口”(图 15

—2 箱⑥)格局进行,从国外进口新资源,满足国内现有生产发展的需要, 展开的途径有①—⑥和①—⑤—⑥等几种,其中以①—⑤—⑥居多。这类新资源主要包括替代资源和深度利用资源两种。替代资源是与现使用资源具有相同或相近功效的资源。如以煤代油,深度利用资源则是与现使用资源同类但限于品位、质量等方面的原因而过去未加以利用的资源。现在加以深利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资源短缺而不得不利用过去不值得利用的资源;二是由于资源提炼技术的改进而使过去难以有效提炼的成份提炼出来,可供本企业使用;三是本企业进行了某项工艺和技术革新,能利用过去

无法利用或无法经济利用的资源。

在所涉及的新资源是替代型资源或需本企业进行工艺与技术革新之后方可利用的深度利用资源的情况下,如果直接完成由①至⑥的转移,则包含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首先,这些资源是否能为本企业所使用?如果没有经过认真细致的技术检验和试用就贸然进口,就难免碰到资源指标与设备和生产技术要求不符的问题,造成浪费与企业停工待料。特别是生产工艺与设备专业性越强,越精确复杂,就越易碰到这类问题。其次,企业的海外采购力量是否能胜任海外新资源的选购与进口工作?如不能而贸然为之,则会使企业生产陷入困难境地。

相反,走①—⑤—⑥之路则较走①—⑥之路更为稳妥。企业首先进口现在使用的资源,则对东道国的资源特性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在现有生产中的使用也摸出了一套经验,同时,为进口海外现用资源而在来源国建立的采购体系和进口力量则可以加以充分利用。

如果企业将在很长时间内依靠进口的新资源来进行经营与发展,在新资源进口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企业即可在目标国设立企业,从事这类资源的开采和提炼工作,再将经过提炼的资源返回本国的企业,完成⑥—⑩的战略转移。这类海外资源开采型的企业与资源扩充战略中的海外企业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企业可采取相似的战略行动与方针。

3、生产开发

生产开发型资源进口按“新生产——现用资源——资源进口”的模式展开(见图 15—2 中的⑦),从国外组织现用资源来源,用于企业新的生产活动。企业新的生产活动大致包括:(1)开发新产品的生产;(2)重大改进型或创新型产品的生产;(3)利用有利于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新设备、新技术而进行的现有产品生产。这些生产活动不仅是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是生产集约化程度与质量的提高。

生产开发型资源进口的实现途径主要有①—③—⑦、①—③—⑤—⑦以及①—⑤—⑦几种。第一条途径是先用国内现用资源完成向生产活动的过渡,而后再开始从国外进口资源。第二条途径是企业原已从国外进口资源, 在用国内现用资源进行新生产后,再利用原进口渠道从国外组织资源来源。第三条途径是直接利用原进口渠道进口资源,用于企业现有生产向新生产的转移。从实践来看,第二途径和第三途径更为稳妥,因为此时可凭借企业原有的资源进口体系,并可避免直接将国外原料用于原生产向新生产转移可能碰到的技术与供应方面的不确定性。

在生产开发型资源进口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在目标国设立资源开采型企业,完成由⑦—(11)的转移。这种企业的特征与资源扩充型海外企业特征基本一致,在此不多述。

4、多种经营

多种经营类生产——资源成长型战略适合于产品种类多、资源需求量大类多的大型企业所采用。在第一阶段,企业从国外进口本企业所需要的某些资源,用于国内生产。其展开途径大致有这几条:(1)从国外进口新资源, 用于企业新生产(④—⑧);(2)先从国外进口现用资源,再从国外进口新资源(④—⑦—⑧);(3)先从国外进口用于生产开发的资源,再进口用于新生产的新资源(④—⑥—⑧);(4)先从国外进口现生产所需的现用资源, 以扩充资源来源,再进口用于新生产的资源,以实现企业多种经营(④—①

—⑤—⑧)。从实践来看,第四条途径更为稳妥,特别是原资源进口体系可加以利用。

在多种经营类资源进口中,不论通过何种途径,都需要充分注意两点, 一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进口体系;二是要搞好各种资源进口之间以及资源进口与生产之间的相互协调。就一般情况而言,多种经营中的资源进口比其他类型资源进口所涉及的资源种类多,且有一些新资源,企业过去使用较少或没有使用过,因而要有足够的采购力量、技术力量和进口管理人员负责按质、按景、低成本、高效率地进口有关资源。资源种类多了,进口量大了,协调各项资源进口的重要性也就更为突出了。

由多种经营型的资源进口到海外企业((12))的转移是生产——资源型成长战略的高级形式。这时,公司可能同时在几个国家拥有企业,进行不同资源的开采与提炼活动,再将已加工的资源返回本国企业,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与前一阶段的资源进口相似,协调好各海外企业之间的活动成为企业成功实施成长战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