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常被称为“非宗教的宗教”,它是忠诚于自己的民族、忠诚于本民族的政治与经济利益或抱负、社会与文化传统等的思想意识,是民族间的共同福利最好由独立的而不是集体或联合的行动来实现的信念。与国际主义相对,民族主义是民族独立的愿望与运动。
民族主义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看待。从同外人或分析者的角度来看,民族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力量。它使政府将世界分为彼此,放弃一些有相互利益和合作的机会,民族主义感情隐于政策之后,以牺牲实际收入或利益来换取“心理收入”。例如,接管本地公民无力有效运作的外资企业可带来本地人控制了这些企业的“心理收入”,但可能会导致生产效率降低,牺牲了对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
另一方面,在由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上,民族主义又是一种必要的和合理的力量。一群人的共同利益和同一性必须转换成一种“公共利益”,必须建立机构来管理这些商定的公共利益。这就是民族国家的基础。每一个民族国家的主权就在于其政府维持和保护其公民不受外国支配或控制。因此,民族主义是将人民与政府联结在一起的粘合剂。
民族主义可能通过诸多途径表现出来,民族自豪感和国民同一是民族主义感情的表现。对于跨国经营而言,民族主义所担心的就是其经济主权。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的外资企业,受东道国主权之外的外国董事们所操纵,这就使人认为外资企业活动夺去了一个国家对其经济资源的控制权, 外国资本对许多国家的采矿业和石油业进行了大量投资,代表着对一个国家资源进行物理的、有形的开采与转移,尽管这些活动给当地带来了就业、技术转移、税收等经济利益。结果是这些产业均受到当地民族主义感情的冲击, 受到要求当地进行股权控制的压力。经济独立自主是对外资企业活动进行限制的政策背后的支配力量。
不仅发展中国家普遍追循经济独立和自足,发达国家也如此,如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的外资政策都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只不过特点不同而已。民族主义推动着许多国家推行旨在迅速发展经济和自足的经济政策, 但对外资企业多有限制。这些限制政策主要涉及进口限制、产品当地化、当地股权要求、借款限制、利润汇出限制以及投资障碍等。
民族主义通常与当地政治联为一体。例如,在六、七十年代,一些才从外国统治下独立的国家,曾将外资企业看作是殖民主义的残余,国有化或没收外国企业就因此而成为当时民族领袖们获得人民支持或进一步巩固其组织在国家的地位的手段。赞比亚早年的情形就是一个例证。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氏期反对赞比亚铜矿工业的国有化。但部落部队鼓吹国有化,向他施加了强大的压力,最后是这种煽动激化,卡翁达本人已无力加以压制。结果是出乎赞比亚铜矿业两大外国企业英美公司和娄安选择信托公司的意外,卡翁达总统宣布铜矿业国有化。
在印度也发生过对可口可乐公司施加政治压力的事件。当地软饮料制造厂家指控可口可乐公司搞不公平竞争,以这些厂家为代价牟取暴利。这些厂家大力游说,使这一指控呈到了印度议会,很快就变成了一项政治事件。大多数国家政府希望当地企业而不是外资企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支配地位。许多发展中国家市场狭小,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予以保护。因此,在这些情
况之下,让外资企业发展壮大对于国家领导人来讲在政治上是不明智的。 民族主义的政治学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没收外资企业的事 件,拉丁美
洲为甚。例如,1971 年 7 月 16 日,智利前总统阿连德没收了安纳康达铜公司、肯尼科特铜公司和塞罗公司三家公司在智利的铜矿,这些都是美国公司, 总帐面价值约计 2,8 亿美元。这些公司的领导层于 60 年代末期向智利政府出售了 51%的股权。阿连德指控这些公司多年来从智利获取了过多的利润。
如果说旨在保护民族经济主权的民族主义浪潮是自 70 年代开始在世界
上蔓延开来的话,那么,世界范围内自 80 年代末期则出现了新的民族独立运动,其顶峰是前苏东联盟的解体,不仅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前苏联也分解成众多的国家,捷克和斯洛伐克又相互独立,由于民族与宗教方面的历史原因,前南地区陷入战火之中,前景至今尚不明朗。不管在未来世界上民族主义的政治动向如何,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象许多专家学者指出的那样,影响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的最重要的政治因素将是强烈的经济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