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国际生产体系

一、国际生产体系的设计思想

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由其在海内外各地的工厂和相应的辅助机构所构成。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新的工厂或对已有工厂进行改造调整时都面临着生产工艺和程度的选择问题。不同的选择反映了不同的国际生产体系设计指导思想,其核心点就是标准化还是差别化。

按照生产体系标准化思想,世界各地的工厂采用标准的生产工艺和程序,能使跨国公司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第一,简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生产工艺和程序的标准化简化了总部的生产管理组织,因为这种复制使较少管理人员就能完成管理工作。同时, 由于新工厂基本上是原有工厂的放大或缩小,因而节省了工厂设计所需要的人工。跨国公司对海外工厂提供技术帮助的固定专家人数也可更少。熟悉同样机器的额外技术人员一旦为海外需要,就可从国内的工厂里抽借。

世界范围生产方法划一也增加了总部在维持通行生产规格方面的效率。每个企业有成百上千个规格,由于使用新的原初料或制造工序,几乎每天都有些规格要变化。如果国内外工厂都使用同样的设备,则对各工厂发一个同样信函就可以通告这一变化,不需要花高价钱请工程师检查每个工厂的设备清单以确认谁受到了影响。生产工艺不相同的公司发现维持少数厂家不同的生产规格不仅费力费钱而且易出差错。

第二,后勤经济。跨国公司越来越认识到将其所有工厂纳入同一个负责从供货商取得和在工厂之间调运原材料、部件与库存成品并向消费者供应商品的后勤供应系统会有利可图。生产工艺和机器设备的标准化能有效保证各工厂生产的部件可相互替换。因此,将可替换配件生产分散在多个子公司就可获得更大规模经济效益,并获得某些国家的低生产成本优势。

第三,生产合理化。总体标准化使跨国公司有可能将子公司只为当地市场生产邵件变为所有的子公司生产种类少批量大的部件,从而使各子公司获得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大力降低的成本。

第四,采购便利。当子公司不能在当地购买到所需原材料和机器设备时, 它们通常求助于总部的采购部门。由于同样的生艺要求同样的材料,采购部门只需向其老供应商增加订货聂并按量折价转给需求单位就行了。

第五,便于控制,酋先,标准化降低了总部进行质量控制的难度。其原因在于各子公司生产设备相似时,管理部门可执行同样的标准,各工厂的定期报告可相互比较,可很快发现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偏离标准问题(如大量产品拒收)。没有必要为不同的工厂制订不同的标准。其次,同一标准也降低了生产与维修控制任务。同样的机器应有同样的产量与维修频率,但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灰尘、潮湿、温度),可能会有差异,但同样的机器也至少使各地管理者有决定其效率的参考标准。此外,其他生产单位在大修频率和配件库存等方面的经验有助于一个工厂避免由于突然故障而带来的损失。最后,当一个新工厂是现运转工厂的翻版时,计划与设计工作由于只是现有工作的重复而变得简单快捷:设计工程师只需复制己有图纸和材料清单;供货商只需要完成他的先前已供应过的设备;技术部门能送出现有的技术规格而不需作改变;有机器操作经验的劳工培训人员可送往新工厂而不需进行特殊的新设备操作培训;可基于现有工厂经验而准确预计工厂安装时间

和产量。研究表明,在化学工业和冶炼工厂,第二个复制工厂和第三个复制工厂的技术转移成本分别降低 34%和 19%b。

跨国公司实现国际生产标准化会遇到许多障碍,尤其是各东道国环境差异使跨国公司在各地工厂的规模、所使用的机器设备以及相应的工艺流程都可能互不相同。

就经济环境而言,各国市场容量的差异是制约生产标准化的最重要经济因素。为了迎合不同国家市场所提出的不同生产规模需要,在海外工厂设计中,或者选择资本密集型生产工艺,使用自动化高产量机器,或者选择劳动密集型工艺,使用更多的工人和半手工操作,生产能力低的通用设备。在某些行业,单一工厂使用机器设备数量少(如轧钢),不可能通过减少同类机器数量(如纺织)来降低生产规模,结果是一旦机器开始运转,几天的产量就可以供应几个市场一年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就只能选用低产量的通用设备。

生产成本是影响生产标准化的另一重要经济因素。自动化因用人少且每台机器产量更高会提高人均生产效率。但如果机器只部分时间运转就能提供所需要的产量,虽然劳工成本低,自动化设矫的高额资本成本依然会产生高生产成本。在生产成本有利于使用半手工操作设备的情况下,如果受车间面积限制,设计人员也会被迫先用高产量机器,这通常是由于要达到同样的产量,所需高产量机器的台数要少许多。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化的机器对所加工材料的类型和质量要求高,如果这类材料既不能进口,当地又缺乏,工程师就不能推荐这样的机器设备。管理人员偶尔通过反向垂直联合来绕过这一障碍,那就是在工厂设计中纳入关键投人物的生产,如纺织厂中纳入尼龙纤维生产,即便这种生产的经济性比外部采购要差。

虽然从经济角度来看,在发达国家宜使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宜使用劳动力密集型技术,但有时限于发展中国家熟练工人的缺乏,也会选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因为自动化程度高的机器设备只需少量的熟练工人进行俭修和安装,“照看”这些机器的工作(如启动、添料)可由经过短期训练的非熟练工人承担。对比之下,通用机器则要求许多熟练操作人员。

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落后,对某些职业不看重和文化特点都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学生不需要它,教育管理部门的传统精英观念使教育资源向专业教育编流。

虽然发展中国家都急于创造就业机会,但政府官员通常坚持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原因之一是地方荣誉感,之二是希望扩大出口,认为只有先进设备生产的产品才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

跨国公司为了克服障碍,尽可能地靠近生产标准化,通常需要采取某些折衷办法。